原标题:对待求职训练营需谨慎辨别
“60天拿下一份满意工作”“专家3V1,真人代投递”“每周60分钟职业规划聊天”……最近,“陪跑求职训练营”在求职市场上悄然兴起。不仅各类求职机构纷纷涌现,不少个人博主也转型进入求职市场,利用前期积累的粉丝基础,开始承接修改简历、就业指导等项目。
新人面对“真枪实弹”的职场,往往存在求职技能不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机构或个人若能提供专业、科学的就业指导,无疑会对他们有所帮助。然而,如果将求职焦虑当作“韭菜”来收割,显然就违背了初衷。
时下,求职训练营铺天盖地,其中不少“吃相”难看,套路满满:“一站式”“保姆级”“快速”等宣传词屡见不鲜。它们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诸如“39天拿下录用通知书”的引流帖,以“免费分享求职资源”为诱饵,诱导新人添加机构微信。一旦获取了联系方式,这些机构便会展开24小时不间断的“轰炸式”广告推送。新人们往往感到“好像学了点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学到”“花了599元上了一周的课,最后感觉就是简历稍微改改,其他感觉像是白学了”……这些抱怨和吐槽的背后,正是求职培训市场乱象的真实写照。
求职训练营之乱,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缺乏准入门槛和资质要求,导致各类训练营自说自话、夸大其词,课程内容空洞无物且缺乏专业针对性,价格更是漫天要价;二是监管不力,求职者的刚需成为某些人眼中的商机,求职训练营因此野蛮生长;三是求职者辨别能力不足,在“病急乱投医”的心理驱使下,更容易落入“割韭菜”的陷阱。
就业乃民生之本。数据显示,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超过1100万人。求职顺不顺、工作优不优、发展好不好,是千家万户关切的焦点问题。因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强化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举措,优化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最近,人社部、教育部和财政部也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11条稳就业的政策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在此背景下,加强求职训练营的监管,无疑是促进就业的重要一环。(邓海建)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