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奉贤博物馆二楼“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展厅内,一幅“顶天立地”的碑拓十分显眼。长约7.8米,宽近1.7米,它是全展最大文物。刚送来时,这幅碑拓残损断裂,在“贤城工匠”、奉贤文物修复师秦威威和他的团队手中重新焕发光彩。
二三十道工序 残缺破损的画被“治愈”
走进深藏在奉贤博物馆地下一楼的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琳琅满目的工具铺满了长桌,墙上贴满修复半程的字画,散发着文物的气息。
85后秦威威,是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教师,也是上海奉贤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副主任、特聘研究员,从事古代书画修复与保护工作。“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是奉贤博物馆今年的重头戏。早在筹备之初,秦威威团队就和所有馆员一样枕戈待旦,他们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修复《升仙太子碑》碑拓。“《升仙太子碑》是大周皇帝武则天书写的。”他介绍,碑文表面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实则歌颂武周盛世。笔法婉约流畅,意态纵横。碑额“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以“飞白体”书就,可能是历史上飞白书最后的名迹。历代书法爱好者都视“升仙太子碑”为书法艺术珍品。
“当时我们接到升仙太子碑拓片,就感到修复难度很大。”升仙太子碑原碑高6.70米,宽1.55米,如果装裱完,整幅碑拓最少也有7.8米长。他介绍,“修复室内的四米台根本铺不下来,要一点一点修。”不仅如此,拓片原件是分段拓下来的,这也为后续修复带来了麻烦。首先是纸张边线不齐,修复师要想办法进行协调和对称。其次,这一拓本只有中间的“升仙太子之碑”字样,原碑两侧的蟠龙形(赑屃)的碑帽没有拓印出来。“两边就是光秃秃的,我们要重新修补完整。”
秦威威正在为清代画家戴熙的一组旧画“全色”。刘振思 摄
在修复《升仙太子碑》碑拓的四十多天里,秦威威团队所有人都在不停运转。修补、小拖、全色、托绫、打料、镶嵌、覆背、砑画……文物修复工序繁杂,仅大的步骤就有十几道,细分下来有三十几道工序,每一步都要认真谨慎。“还好我们团队非常给力,把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都攻破了。”
修复如同“做手术” 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
采访当日,秦威威正带领工作室的两名实习生修复清代画家戴熙的一组旧画。“这组画损毁很严重,刚送来的时候表面一部分被虫子吃掉,画上都是虫卵。”秦威威手握工具刀,小心翼翼、全神贯注地将书画受到虫子侵蚀的部分剔除。只见他手法娴熟,动作轻且快,眼神专注,全身只有手在动作。竟让旁观者有种他化身医生在手术台上治病救人的恍惚感。“其实文物修复师就像医生一样,我们给文物看病治伤,‘抢救文物’”,秦威威指了指他手里长长细细的工具刀说,那就是他身为文物修复师的“手术刀”。
“这些古画都很脆弱,需要一点一点刮,轻了不行,重了更不行。”在工作室里,年轻的00后实习生告诉记者,对她来说,古画修复最难的部分就是画面去脏环节。秦威威解释,“全色”实际上更考验修复者的功力,一般都由自己亲自完成。他铺胶矾处理后的原画,拿过颜料、色彩盘,一遍遍调制颜色,在相同材质的纸上反复试色,直到与原画色彩一般无二,才在画上动笔。进行“全色”前,秦威威提醒大家不要与之交谈,“每一个缺色处,需要一气呵成完成,如果中间有间隔,颜料干了,画出来有深浅不一的痕迹,这就把画毁了。”
他向记者展示组画中已经完成修复一半的一幅,虽只完成“全色处理”工序,但已然完全看不出损坏的样子。关上灯,一块块荧光色的瘢痕在画上显现。他介绍,瘢痕处即是原本损坏修复之处,待后续再加工去掉荧光色,便真的修旧如旧。
秦威威正在为清代画家戴熙的一组旧画“全色”。刘振思 摄
秦威威展示他的修复工具时,记者注意到,他的手指上有深浅不一的伤口,右手中指甚至缺失了小半块指甲。他解释,要将文物恢复到原本的样子,每个环节都要亲力亲为,包括画的天地杆,都是从木头挑选,到形状雕刻以及上色,全过程参与。“小的刀口大多是刮画的时候伤到,手上最明显这个伤口是做天地杆时候,用锯齿时受伤的。”这些伤口如今早已长好,却留下永久痕迹。
传承文化 再苦再累也值得
虽然不到四十,但秦威威已在文物修复领域潜心研究了近20年。如果从高中时接触字画修复来算,时间更早。他一开始是把修复工作当兴趣,而现在已然将文物修复当作毕生追求。追根溯源,他进入这一行是凭着自己对修复工作的满心热爱。“我特别喜欢书画,尤其是古代书画,看到古人的笔墨,就像无形中在和他们对话。”正因如此,即便深知这一行背后的辛苦,他也乐在其中。
“书画修复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能之一,是保护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我国古代书画装裱修复工匠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一般修复过程包括:方心、配托纸、画面去脏、揭心处理、画心修补、胶矾处理、全色处理、覆背上墙、砑装天地杆……作为修复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书画装裱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之上方可进行书画修复学习。
他介绍,看似简单的揭、揉、搓、捻,都需要在实践操作中常年累月的经验积累,且这些细微的动作和工序根本无法用任何机器代替。这些专业的人才从何而来?如何保障人才不断档?对于记者的疑问,秦威威介绍,目前他们学校每年招收书画修复专业学生约60多名。“通过校馆共建,资源共享,能更好地把这项技艺发展下去。”作为奉贤区非遗代表性项目“书画修复技艺”传承人,他也是一名老师,一刀一刻、一笔一划,将我国传统文化技能继承下去。
(劳动报记者陈恒杨)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