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40万买个“洋院士”头衔?“院士”不应成装点门面的交易
近日,澎湃新闻、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均发布报道,质疑“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该欧洲自然科学院(Europaische Akademi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号称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近两年,该机构院士数量井喷式增长,更有教授被披露曾收到有关参选该院院士的邀请函,声称付40到100万元服务费就能当选。尽管该机构中国代表处负责人表示“学院的院士资格不会进行售卖,也从来没有收过申请者的费用”,但这并不足以打消公众的疑虑。
为什么院士的含金量会受到公众的关注?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院士”是科学家、工程师或学者在其专业领域内获得的最高荣誉之一。在我国,院士更是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公众心目中,院士应该是在研究领域内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广泛的影响力的科学家,是在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的顶尖人才。若院士的评选标准真是金钱而非科研成果,显然是对公众期待的辜负、感情的欺骗,也是对科学“求真”精神的背叛。
更重要的是,科学研究是一项消耗大量公共资源的事业,每年,我国的科研经费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公众看不见的地方,很难保证这样的“权威头衔”不被用于钻空子、行方便。公民作为纳税人,理应关注此事,也有权利质疑。
院士的评定应该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过程应该公开透明。在我国,《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试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工作实施办法》里都明确指出,候选人需要在相关科学技术方面作出重大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从推选、提名,到多轮审核、最终票选,要想当选院士,得经历漫长的审查周期,通过层层关卡,从几百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去年,我国院士增选后,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8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978人。
通过公开透明的流程评选出的院士,才具有公信力。反观“欧洲自然科学院”,他们称自己“独立于政治、国家和宗教,是一个独立的公共组织”,更有第三方声称可以包办“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荣誉。面对记者采访,获得该荣誉的武汉大学教授也对申请过程的细节避而不谈。这些都不禁让公众质疑“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含金量。
《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留学欧洲期间不理学业,毕业前虚荣心作祟,从骗子手中购买了虚构的美国“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现在“克莱登大学”一词在中国已经成为“野鸡大学”“虚假文凭”的代名词。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真是“交钱即可获得”,无疑是“现代克莱登”。从公开信息来看,获得此称号的,不乏清华、北大、复旦、同济等多所知名高校的教授。许多教授本身就已有诸多荣誉,为何还要花费心思,摘取一个饱受公众质疑的“院士头衔”?对此,公众需要一个清晰的解释。毕竟,“院士”称号应是一份沉甸甸、实打实的嘉奖,而非一纸金钱换得的虚荣、装点门面的商业交易。(何金檐)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