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法治 > 正文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立昊洋 马金顺 通讯员 常良燕

初秋时节,走进陕西榆林,站在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长城内外的风光一览无遗,大漠风光与高原气象并存、沙漠海子与长河落日同在。

这别具特色的风景离不开榆林法院的司法护航。

近年来,榆林市两级法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守护长城内外生态安全为己任,积极延伸审判职能,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榆林生态环境高水平发展保护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筑牢生态司法“安全线”

“被告人杨某等12人盗掘古脊椎动物化石案现在开庭……”2019年9月17日,榆林市榆阳区人民法院审理了首起非保护区盗掘古脊椎动物化石案。

此后,榆林法院陆续审理了19起盗掘古脊椎动物化石案,开启了陕西全省打击盗掘古骨脊椎动物化石、保护古生物资源的先河,推动和促进了全省《联合打击惩治防范古生物化石犯罪工作机制》的出台。

“榆林的环境资源审判具有覆盖面广、门类众多等特点,从非法采矿到砍伐林木,从毁林造地到盗掘龙骨,从水污染到粉尘致养殖羊子死亡,这些都是榆林环境环资团队审理的范围。”榆林中院民二庭庭长、环境资源审判团队负责人徐晓炯介绍道。

2020年,榆林中院审理的首例大气污染案北京某环境研究所与陕西某公司环境污染责任纠纷一案中,综合考虑企业排污事实、危害后果等情况,最终认定被告公司环境污染侵权责任成立并判令其承担一定环境污染治理费用,实现了各项法律适用效果的统一。

2021年,榆林中院审理的某环境保护基金会诉某地方电力公司环境责任纠纷公益诉讼一案中,首次探索“同地修复+异地修复”共同推进的方式,推动双方协商建立补植复绿1000亩公益林的替代性修复生态方案,较好地恢复了被破坏的生态环境。

“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愿意承担一切损失……”2023年5月8日,榆林市府谷县人民法院在审理一起滥伐林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时,被告人王贵小认罪认罚,主动补植复绿并缴纳碳汇损失,实现了榆林法院探索生态环境“司法+碳汇”的首次尝试,为生态修复提供了新方案。

近年来,榆林全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严守生态安全底线,坚持打击违法犯罪、修复生态环境与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相统一,依法精审非法采矿、“推沙造地”、涉土地林权纠纷等刑事、民事、行政环资案件,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据统计,2020年以来,榆林法院共受理涉环境资源案件3511件,用于生态修复费用的资金达3000余万元。

打造司法保护“专业化”

以司法之力护山水安澜,离不开专业化的审判团队保驾护航。

“近年来,榆林中院党组高度重视环资审判阵地和机制建设,以专业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环资审判‘三审合一’,推动实现各类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榆林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杨文清说。

据了解,榆林全市法院已实现环资审判“三审合一”审判团队全覆盖,因地制宜设立特色环保法庭及巡回法庭。为进一步提升环资审判团队专业能力,榆林中院分批次组织审判团队远赴广东、江苏等地学习考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

在健全环境资源审判机制的同时,榆林法院也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制度。比如,该院先后出台《关于为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关于为加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司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目标和路径。

另外,榆林法院还积极布局“环资阵地”。今年6月,榆林中院联合市人大、西北大学在横山共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修复示范基地,不仅为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的当事人替代性修复开辟了新路径,也为异地修复打造了新平台。

神木矿区治理基地、红碱淖生态保护基地、古长城保护基地、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司法修复基地、高西沟环境资源审判教育实践基地……从一个到多个,榆林全市法院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立足环境资源审判区域特征,持续加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不断推动区域司法保护专业化。

汇聚黄河保护“大合力”

“这些被告人一方面是法律意识薄弱,被利益所蒙蔽,另一方面是环保意识淡薄,完全没有意识到无序开采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任重而道远。”榆林中院环资审判团队法官高慧云就近日所审理的一起非法采砂案分析道。

据了解,为更好地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2022年10月,榆林中院推动陕甘宁蒙晋毗邻六地市中院共同签署了《黄河中上游流域环境资源审判框架协议》,今年8月,框架协议已实际运行。

为强化省内黄河沿线中级人民法院司法协作,榆林中院与渭南、延安中院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司法保护工作。

4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秦晋大峡谷论坛”在佳县举行,此次论坛也是榆林法院为解决黄河保护案件后顾之忧,不断完善府院联动机制的一个新举措。

此外,榆林中院还与检察、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签署了《共建加强环境资源保护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协调联动机制的合作协议》等,着力构建环境资源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与西北大学联合签署《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合作框架协议》,形成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同城协作、部门联动、院校合作、多元共治的治理大格局。

近年来,榆林法院积极延伸审判职能,以巡回审判、公开审判等,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公众旁听庭审等方式,让人民群众直观感受审判活动、切实了解案件情况,真正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目前,榆林中院正积极筹备在榆溪河生态长廊设立环境资源宣传教育基地,通过展示生态法规和警示案例,传播生态理念,营造共同守护榆林绿水青山的良好氛围。

“下一步,榆林全市法院将继续把环境资源审判工作置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大局中谋划推进,深入贯彻最严格制度和现代化环境司法理念,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关系,着力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环资审判榆林品牌、榆林经验,为绿色榆林、美丽榆林贡献法院智慧和力量。”榆林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小鹏说。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佚名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加快推进充电桩建设,江苏易泊车又有十多座新能源充电桩投运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