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北京10月16日讯(记者 秦金月)10月13日,光影看中国电影课堂邀请影片《长空之王》导演走进中国电影博物馆,和现场300多位观众一起观看电影,交流互动分享创作体验和幕后故事,一同走进战机诞生背后的故事,揭秘电影拍摄的奥秘,展现中国航空事业发展和崛起的光辉历程,也向无数在各行各业为祖国建设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致敬。
《长空之王》导演刘晓世(一排左四)与观众大合影(中国电影博物馆供图)
《长空之王》由刘晓世导演,桂冠、刘晓世编剧,王一博、胡军、于适领衔主演。讲述了雷宇等飞行员经过严苛选拔正式成为了中国新一代试飞员,他们在队长张挺的带领下参与到尖端新式战斗机的试飞工作中,在不断挑战战机和自我极限的过程中成长的故事。
此次观影的观众有中国好人、北京榜样、道德模范、最美志愿者等先进典型,还有来自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媒学院的学生,还有消防战士、文明引导员、朝阳区图书馆、影博光影讲师团的志愿者们以及“文明北京”的铁杆影迷和广大影博之友们,来自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的赵斌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赵斌(左)和刘晓世导演(右)与观众互动交流(中国电影博物馆供图)
《长空之王》是导演刘晓世的第一部个人长片。谈到首次执导经历,刘晓世表示,他本人就是航空迷,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就读时,曾为航空工业集团拍摄纪录片,毕业后他也到航空工业工作,至今已达15年。刘晓世非常了解试飞员群体和试飞过程的故事,他参加过歼-20生产第一颗螺丝钉的开铆仪式,多次接触歼-20战机。
“试飞员发生的事情让我本人很感动,有必要拍一个试飞员题材的电影,让更多人知道这样一个群体,知道我们国家航空装备的进步是如何的不容易。”因此,他决定拍摄这部电影,向所有为国家航空、国防事业做出贡献的试飞员致敬。
谈到剧本创作,刘晓世表示,《长空之王》的第一稿剧本在2019年出炉,他和编剧桂冠花费三年多时间反复修改、打磨,“有编号的剧本大概有四十多稿,不带编号的剧本有一两百稿。”
刘导说,这个剧本有很多很严谨的航空科学逻辑,需要和相关工程师、科学家反复论证,又要把故事写得圆满,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和课题。
有影迷朋友表示已经是第五次看这部影片,仍然对片中试飞员在空中遇险的画面记忆深刻,刘晓世表示,“在拍摄技术上除了真机实拍的部分,因安全性问题高空情节采用虚拟拍摄技术,此次虚拟拍摄也是一次非常艰辛的探索过程。由于飞机在空中飞行不会一直很稳,当遇到气流,会产生不同的震颤,在大速度、大角度翻转时也不会有固定的画面”,刘晓世认为高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视觉上真实感的问题,“让演员在摄像机前,真的感觉在开飞机,让观众也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导演刘晓世与观众交流分享(中国电影博物馆供图)
为此,摄制组搭了一个近700平方米的棚,把前期去甘肃、海南采集的影像素材,在棚内的LED屏幕上播放,再以此为背景让演员们坐在1∶1真实还原的座舱中进行身临其境的拍摄。“开拍前剧组提前一年进行准备,我们在北京、青岛、福州、宁波等地不断做实验。在地面拍摄空中是一个逃避不了的技术手段,拍摄中,面光的反射、金属质感的反射,都是我们在空中实拍的视角。”每一场空中戏都不会只准备一种拍摄方案,有ABC几种方案,“真的像科研一样。”
为了强化拍摄专业性,剧组组织了多场航空及试飞讲座,并邀请退役试飞员全程在拍摄现场指导,规范演员动作和用语用词。帮助加深理解专业内容的同时,也让演员们对试飞员从内心更加钦佩。随着演员们越来越接近试飞员们真实自然的状态,做到真正地相信角色、走近角色。正如战机试飞员一般,剧组完成了一个个挑战最终完成影片的拍摄。
《长空之王》剧照(中国电影博物馆供图)
刘晓世表示,“电影讲述了一代年轻试飞员的成长,同时带动一代装备的进步。装备在成长,人也在成长。”这部电影的拍摄一方面得益于中国电影工业的高速发展,帮助作品能很好的呈现,但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祖国的发展,综合实力的提升,才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活动现场,刘晓世代表创作团队和出品方将影片拷贝以及及电影相关物品、书籍捐给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党组成员、副馆长唐开文代表影博接受了捐赠,并表示中国电影博物馆将继续用好电影资源,不断挖掘优秀影片,为观众带来丰富多彩的电影文化活动和教育体验,发挥好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阵地作用,搭建起观众与电影的沟通桥梁。
中国电影博物馆副馆长唐开文(右一)向刘晓世导演(中)颁发捐赠证书(中国电影博物馆供图)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