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原标题:

傅文韬:驾“蛟龙”百潜深海

科技日报记者 史诗 王自堃

坐在讲台上,面对台下众多青年学子,国家深海基地潜航员傅文韬已经记不清,这是他第几次讲述自己探秘深海的故事了。

“十一”假期前夕,作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以下简称“蛟龙”号)团队中首名下潜百次的潜航员,傅文韬参加了“科技之光青年讲堂·走进港澳”宣讲活动。

约3个月前,7月17日,“蛟龙”号完成第245潜次,水下作业共10小时。作为该潜次的主驾驶,傅文韬成为“蛟龙”号团队中首名下潜百次的潜航员。

载人深潜拍摄的海底影像里,画面中往往只有一束光,四周混沌漆黑。潜水器探照灯扫过的区域,可能是亿万年来第一次被照亮。地球上绝大多数难得一见的海底景象,傅文韬已经看了无数次,他也被大家称为“离地心最近的人”。

多次创造下潜纪录

载人深潜的惯例是,个人首次下潜,无论下潜多深,都会举行泼水礼。除了首次下潜,如果某个人打破了自己的下潜纪录,也会举行泼水礼。

7月17日下午4时许,“蛟龙”号浮出水面,傅文韬成功出舱。完成百潜的他,又一次迎来了泼水礼。一桶海水迎头浇下,冲去了满身疲惫。此时,距离他2009年7月作为“蛟龙”号潜航员完成首潜,已经过去了整整15年。

作为中国首批受训的两名潜航员之一,傅文韬2009年以来参加了1000米、3000米、5000米、7000米级海试任务,一次次创造并打破了水下主驾驶时间、连续作业时间、下潜深度等多项纪录。

傅文韬告诉记者,潜航员的工作让他不得不与家人长期分离,同时也能够让他作为主驾驶亲历深海险境,一路走来既有艰辛也有坎坷,百般滋味皆是这份特殊职业赋予的。

2010年6月,“蛟龙”号在南海进行3000米级海试,傅文韬创造了3759米的下潜纪录,中国由此成为第5个实现3500米级载人深潜的国家。

而在这次海试期间,傅文韬的父亲突发脑溢血。领导批准傅文韬赶回老家探望,看到重症监护室中浑身插满导管的父亲,这个身高1.78米的汉子哭得像个孩子。但海试任务在身,他带着对父亲的牵挂,踏上了归途。“为国争光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好报答。”他说。

2年后,傅文韬驾驶“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执行7000米级海试下潜任务。他作为联合主驾驶,创造了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的纪录,并首次在7000米深度获取海参样品和类结核矿物样品。

凭借突出贡献,2013年5月,傅文韬所在的“蛟龙”号潜航员团队被授予“载人深潜英雄”荣誉称号。

曾与“死神”擦肩而过

“潜航员是探路者,‘蛟龙’号也是。”傅文韬说。

“蛟龙”号是中国第一台载人深潜器。只有在一次又一次的海试中反复磨合,这条“蛟龙”才能顺利探海。

例如“蛟龙”号第92潜次,在顺利完成科考任务返航途中,“蛟龙”号一侧压载铁未能抛载,被困在一千多米深的海下。

“当时,我的腿在不自觉地抖动,但是大脑却在飞速运转。”回忆当时的情景,傅文韬告诉记者,他第一反应是把动力源打开,通过左右倾斜潜器,看能不能把压载铁甩下来,但压载铁纹丝不动。紧急情况下,潜水器要想快速上浮,可以选择抛掉电池和机械手,但这也意味着要损失重要的部件。

如何不造成损失又安全上浮?傅文韬尝试使用垂直推力器。

“使用垂直推力器推动潜水器,速度虽然很慢,但还在往上走。我想就慢慢走吧,当时确实非常紧张,没到海面之前,心一直悬着。”他说。

最终,“蛟龙”号成功脱险,被母船“向阳红09”收回。

每次下潜前,傅文韬都会做足准备,除了针对下潜深度和海底地形等做出一些预判,还会把下潜任务一一列出来,详细到几点几分做什么、做多久。

不过,在与世隔绝的海底,即便做了再充分的准备,也难免会遇到突发情况。

“蛟龙”号第91潜次,傅文韬等要下潜至海底热液喷口附近取样。“潜水器要停在那个地方不动,潜航员操纵机械手夹持取样设备,作业难度很大。”傅文韬回忆道。

他在作业中忽然发现有一侧观察窗距离热液喷口只有两三厘米。当时测出的热液温度在380摄氏度以上。如果热液直接喷到玻璃上,观察窗肯定会裂掉,后果不堪设想。

傅文韬赶紧让潜水器远离热液喷口。从海底返航出舱后,傅文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观察窗的受损情况。他发现潜水器外壳已经被烧黑,“如果再靠近半厘米,任何自救措施都没有用了”。

历经数载严苛训练

傅文韬完成个人百潜后,搭载“蛟龙”号的中国首艘载人深潜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开始返航。返航途中,“深海一号”遭遇台风“卡努”。海况恶劣,几天摇晃下来,工作人员苦不堪言。傅文韬告诉记者,遭遇台风时,他心态十分平和,觉得这就是出海人必须要面对的。

这份淡定,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

傅文韬至今都对严苛的选拔记忆深刻。“印象最深的是抗压测试,把候选者关进高压氧舱中,舱内压力设定成相当于海下18米水深的水平,我必须在里面撑45分钟才算合格。”回忆2006年参加选拔的情形,傅文韬说,“在高压的环境下,耳膜一阵阵剧痛,差一点就受不了。”

2007年初,傅文韬开始接触“蛟龙”号各个系统和艇体构造,学习机械手操作潜水器等,时间长达两年半。仅仅一个抓取动作,傅文韬一练就是一周。

“那段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操纵摇杆。从最初抓大个物品,到后来抓起矿泉水瓶向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这些都是苦练出来的。”凭着一股倔劲儿,傅文韬让笨重的机械手臂能够灵巧地抓取各类物品。

“海面1000米以下,没有氧气,没有阳光,非常寒冷。”傅文韬告诉记者,每次下水,内径为2.1米的球体舱都载有3个人,一个是潜航员,还有两名科研人员。空间小,3个人很难同时站立起来。

2017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结束后,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启动“蛟龙”号整体性能技术升级。“蛟龙”号全面大修历时17个月,共完成载人球壳结构全寿命监测、框架结构调整设计与建造、水下灯光视频系统改进、作业接口规范与增加等9大类技术升级。

“蛟龙”号新母船“深海一号”于2017年9月开工建造,2019年正式交付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未来,傅文韬将继续和“蛟龙”号以及“深海一号”并肩开启新征程。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云上梯田高山水稻喜获丰收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