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课间不自由”?别把孩子圈养成“瓷娃娃”

七成学生课间不出教室,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最近,某地一位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吐槽“课间圈养”现象,并迅速引发许多家长的共鸣。

“课间不自由”由来已久。此前就有媒体报道,现在不少小学都在推行所谓“文明休息”,即课间十分钟只准喝水、上厕所,不准在楼道停留,不许到操场玩耍。如此种种传递出的信号大致是,“别出教室门”“别乱溜达”……对此,教育部2021年5月通过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但目前来看,“课间圈养”问题仍相当普遍。

“把课间还给孩子”的呼声一直不绝,为何改观不大?归根结底,还是责任死结解不开。面对质疑与批评,学校“一肚子委屈”:小孩自我保护能力弱,玩耍嬉戏难免有个磕碰,万一出点事谁负责?一个班三四十人,一个学校上千人,任由学生“撒欢”,哪儿管得过来?而在很多家长看来,孩子磕了碰了是“天大的事”,必须要让老师、学校给说法、负责任,由此引发的纠纷也不少。“怕孩子出事、怕家长‘闹事’、怕给自己找事”,不少学校干脆将课间管控起来,不求出彩、但求无过。有专家直言,“安静课间”其实是家校博弈、拉锯的结果。

校园安全是头等大事,谨小慎微可以理解,但因噎废食不可取。迫于压力,一味“圈养”,明显有悖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课间得不到有效放松,不仅会影响课堂效率,也会催生越来越多的“小眼镜”“小胖墩”。此外,在看似“无用”的玩耍中,孩子们放飞想象,愉快探索,能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建立起孩子们之间的“童年文化”。说到底,把学生“圈养”起来,虽然解决了“眼皮子底下的安全”,但着眼长远得不偿失,会给其身心成长埋下不少隐患。

“把课间还给孩子”,道理不复杂,关键是各方要相互理解、相向而行。学校、老师要提升管理水平,力争在安全与快乐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直面挑战、勇担责任的姿态,又何尝不是对学生最好的言传身教?家长们应将室外活动的可控风险视为孩子成长的“必修课”,遇事冷静理性。有关部门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则,明规定矩、厘清权责、加强引导,避免推诿扯皮的内耗。

小孩子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不是碰不得的“瓷娃娃”。积极转变观念,各方都拿出更多诚意和行动,孩子们才不会被不合理的规矩束缚,享受自由课间,拥有一个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晁星)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宁波进一步放宽户口准入条件,试行居住证转户籍制度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