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的各种文明,都闪耀着璀璨光芒。
世界文明的百花园里,姹紫嫣红竞相开放。
“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我们要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我们要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有助于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全球文明倡议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新时代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又一重要公共产品,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天下情怀,展示了中国对构建一个持久和平繁荣世界的整体思考,以全新文明理念体现了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新时代的中国,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文明力量。
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驻足、倾听、思索、交流。习近平主席出访的“文明足迹”不断延伸,一场场“文化外交”,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抹亮丽色彩。
在代表古玛雅文明的奇琴伊察,在带有浓厚伊斯兰文明色彩的撒马尔罕古城,在象征古埃及文明的卢克索神庙,在见证古希腊文明的雅典卫城……历史的长镜头记录下中国领导人秉持平等、谦虚态度,探索各种文明真谛,思考不同文明正确相处之道的身影。
今天,世界各国的相互交融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广泛、更深入。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的杂音不时响起,阻碍着人类发展进步。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多种宗教。不同文明的相遇,应该秉持何种范式,考验着各国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也透射着不同文明和国家的历史记忆与发展逻辑。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向世界阐释中国对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态度和原则。
“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前不久,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强调让一切文明的精华造福当今、造福人类。
“要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诠释对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理解和思考。
从全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出发,习近平主席以深邃睿智的历史眼光洞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宽广博大的天下情怀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顺应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的时代潮流,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
“欢迎你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读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和中国的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兔年春节,习近平主席收到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学生的来信后,在复信中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
小小信函,情谊深厚。来信,复信,“一来一往”中,彰显着习近平主席常讲的“中国人重情重义”,更是习近平主席推动文明交流的生动践行。
2022年7月,“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习近平主席在向展览开幕式致贺信时深刻指出:“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在为期3个月的展览中,500多件来自地中海畔的珍贵文物向中国观众展示了意大利文化的深厚底蕴。
3年多前,同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引发高度关注。展览前1个月,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与时任意大利总理孔特一起参观意大利查获并返还中方流失文物时强调:“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发扬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传承两大文明的友好交往,在历史的积淀中前行。”
2022年9月,在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为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准备了一份特殊的国礼——中乌合作修复的希瓦古城历史文化遗迹微缩模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专门提及古城修复项目:“我2013年访问撒马尔罕时启动的希瓦古城历史古迹保护修复项目已经圆满竣工,让希瓦这座古城更加绚烂夺目。”
修复并保护好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露天博物馆”,一直是习近平主席的牵挂。2016年6月,在繁忙的国事访问行程中,习近平主席专门抽出时间,会见在乌兹别克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合作的中方文物考古工作者,嘱托他们“一定要把文物保护好”。
“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从印度文明古迹马哈巴利普拉姆古寺庙群到“丝绸之路活化石”布哈拉古城,从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坚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习近平主席在不同国际场合,始终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人民的文明创造,倡导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既让中华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当今中国日益开放、进步、发展的事实,都有力地回击了‘文明冲突论’和‘国强必霸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国际人士纷纷表示,新时代中国的文明观超越文明隔阂、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的藩篱,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和强大精神动力,彰显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勾勒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美好画卷
“对一个国家的评价,不能只看面积,也要看文化的影响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
2019年3月,摩纳哥王宫,习近平主席与摩纳哥元首阿尔贝二世亲王亲切会谈。
一个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二小的国家,全国仅有约4万人口。是什么力量推动中摩两国始终真诚友好、平等相待,成为不同大小、不同历史文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友好交往的典范?
“我们两国相似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精神追求,使得我们相知相亲”——从文明范畴,习近平主席道出两国相处之道的真谛。
“听说你准备带一对‘冰墩墩’回去,带给你的双胞胎孩子。希望他们今后也能够对冰雪运动感兴趣,如你一样成为冰雪运动健将。”
2022年2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主席对曾以运动员身份5次参加冬奥会比赛的阿尔贝二世亲王说。不同文化间的包容理解、相互借鉴,成就了冬奥会上一段“美美与共”的佳话。
中国成功举办冬奥盛会,不仅向世界展现了阳光、富强、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也搭建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包括来自五大洲的30多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长、重要王室成员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在内,近70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约170位官方代表出席;冬奥会期间,中方与多国启动友好交流活动、签署友好合作协议……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当中英文“天下一家”字样造型的绚丽焰火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绽放,所传递的不仅是中国人民对八方宾朋的美好祝愿,更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恒久而深沉的愿景与追求。
历史的进程从哪里开始,思想的进程就从哪里开始。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习近平主席着眼人类社会长远发展,倡导从人类一切优秀文化和智慧中汲取营养,引领世界坚定信心、携手同行,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倡导不同文明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平尊”被永久陈列在显要位置。这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政府赠送给联合国的礼物。这份礼物贯通历史与现实,意蕴厚重且深远——“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当代文明,也体现不同文明和文化交流互鉴、兼容并蓄、共同进步”。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我们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不同文明交流互鉴”……2022年4月,习近平主席以视频方式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剖析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从人类前途命运出发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为破解全球安全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方案。
“要通过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教育、科技、文化活动,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个星球生长出一片又一片和平的森林”“希望各国互尊互信、和睦相处,广泛开展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往活动,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和平,中国智慧点亮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促进不同文明共同发展、合作共赢,推动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时指出。
2013年3月,面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2022年4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
这是一个东方大国领袖对人类和平的前瞻性思考,这是中华文明“以和为贵”“和合共生”等价值理念的时代价值彰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消弭国际冲突根源、共同营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实现世界长治久安注入宝贵正能量。
为文明存续、人类进步筑牢物质基础,推动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2022年秋天,泰国曼谷总理府。习近平主席赠送给巴育总理两件国礼——“复兴号”动车组模型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英文版。
意涵丰富的礼物背后,是发展机遇的共享,是发展经验的分享。
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
2022年9月,习近平主席中亚之行,“鲁班工坊”成为高频词之一。在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媒体分别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建交30周年联合声明》中,在会见土库曼斯坦总统谢尔达尔·别尔德穆哈梅多夫时,在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会谈时,习近平主席都提到鲁班工坊的建设。
从2016年中国在泰国建立首个海外鲁班工坊,到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在非洲多国设立鲁班工坊,再到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开张运营的中亚首家鲁班工坊,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关心和推动下,传承中国工匠精神的鲁班工坊正在多国多地落地生根,成为共建“一带一路”上的“技术驿站”,成为促进民心相通和助力各国发展的又一平台。
得益于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非洲大陆有了第一所现代化办公和实验条件、设施完善的疾控中心,老挝由“陆锁国”变为“陆联国”,中欧班列成为保障全球物流稳定畅通的重要“生命线”……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已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各国人民的“幸福路”,成为推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文明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等重要倡议,源自中国对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状态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各国应相互帮助、共建家园。”从白俄罗斯前副总理托济克的观点中,能够洞察世界对中国主张的认同、对天下大同的期盼。
因应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紧迫挑战,2021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首度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可行路径,为各国聚焦发展、团结发展、共同发展提供行动指南,注入思想动力和实践助力。
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推动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民主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贯通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国式民主焕发勃勃生机,不仅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体现了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为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世界没有定于一尊的制度样板,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各国都有权选择符合本国国情和人民需要的道路。”中国政治文明的生动实践充分表明,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
参与、贡献、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揭示了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
从成立中国—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中心,到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低碳示范区建设;从同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到与联合国共建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中国坚定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作承诺,主动实施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措施和行动,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积极采取一系列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不断深化生物多样性国际合作,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实践深刻表明,中国倡导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向往的最大公约数,夯实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习近平主席把脉历史、洞见未来的深刻判断,为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体现中国人民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为国际社会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提供了有益借鉴。
从鲜明提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等重要思想和重大倡议,到倡导全球治理观、国际秩序观、正确义利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合作观、人权观、生态观、文明观等重要理念,无不继承和弘扬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华文明传统,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全新内涵,描绘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人类文明新图景。
“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通过交流互鉴和创造性发展,使之在当今世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发展。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为孔子学院的发展擘画蓝图。
在莫斯科,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汉学家、学习汉语的学生和媒体代表说:“要让青年人了解对方国家的历史和现在,学习对方国家的语言和文化,进行心灵的沟通。”
在柏林,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谈道:“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包容友善相处。”
在伦敦,习近平主席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时致辞:“希望孔子学院继续秉承‘相互尊重、友好协商、平等互利’的校训,为传播文化、沟通心灵、促进世界文明多样性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在北京,习近平主席给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回信指出:“同学们在信中介绍,通过孔子课堂项目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中国,看到了世界的广阔与多元文化的价值。”“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
同海合会国家合作设立300个中文智慧教室,提供3000个“汉语桥”夏(冬)令营名额,建立中文学习测试中心和网络中文课堂;优先在中亚国家增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支持非洲符合条件的教育机构申办孔子学院;在太平洋地区多国增设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推动下,中国已与159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创办了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持续发挥重要作用。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断言,作为“一直以和平主义和世界主义为取向的天下文明”,中华文明将“为未来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
文明之美既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里,也浸润于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中。“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舌尖上的中国》、《温州一家人》等中国优秀影视剧走进万千哈萨克斯坦民众家庭”“中国音乐家冼星海同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感人故事被搬上荧幕”……越来越多中国优秀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为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打造交流互鉴平台。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习近平主席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文明的光芒在人类和平发展的谱系中不断延续、熠熠生辉。
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人类社会的美好憧憬,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文化渊源。”2022年夏天,习近平主席复信马耳他圣玛格丽特中学“中国角”师生,面对历史和现实交织、希望和挑战并存、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世界,深刻阐释蕴含文明智慧的中国方案。
在包容“不同”中寻求“共同”,在尊重“差异”中谋求“大同”,以命运与共代替零和博弈,以文明互鉴打破文明隔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和衷共济、和合共生的一贯追求。
“推动各种形式的合作走深走实,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条件”。在习近平主席倡导下,中国近年来举办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等重要多边会议,为促进各国文明交流、共同发展搭建新的平台,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
落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果,中国与新加坡、巴基斯坦、韩国、伊朗、老挝、亚美尼亚、蒙古国签署关于经典著作互译出版的备忘录;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上,中方提出加强文化、教育、旅游、体育、媒体、出版、智库、青年、地方等领域交流合作;在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纪念峰会上,中方表示愿同东盟加强职业教育、学历互认等合作,增加中国—东盟菁英奖学金名额,开展青年营等活动;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中方提出将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人文交流等“九项工程”;中拉论坛第三届部长会议成果文件指出,中拉愿加强文化艺术、体育、高校、智库、青年、新闻媒体、地方和民间交往等领域交流合作;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中方提出将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为阿国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亲自推动下,一系列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落地生根,为建设文明交融、美美与共的世界注入了新动力。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推进民心相通。中国已同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丝路一家亲”行动已在共建国家开展民生合作项目300多个,推动中外社会组织建立近600对合作伙伴关系,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到500多家。“一带一路”倡议核心理念已被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上合组织等国际组织重要文件。
着眼于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倡议提出1年多来,已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中方同各方一道积极落实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32项推进倡议合作的务实举措,取得了多项早期收获。在2022年9月中方主持召开的“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上,中方进一步明确了倡议推进的路径,提出了同联合国发展机构加强战略对接,同“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国家一道,推进倡议合作,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再采取七大行动,全球共谋发展的力量在不断壮大。
以促进世界安危与共为己任,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中国主张已经得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的赞赏和支持。今年2月,中国正式发布《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进一步阐释了倡议的核心理念与原则,明确了重点合作方向和平台机制。最近,在中国、沙特、伊朗共同努力下,沙特、伊朗北京对话成功举行并取得重大成果,成为有力践行全球安全倡议的一次成功实践。“祝贺中方成功推动沙特和伊朗北京对话取得历史性成果,这充分彰显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重要地位和积极影响”“中国为中东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安全提供了助力”“中国主张与中国倡议为促进中东地区和平提供智慧,为促成沙伊同意复交发挥了实质性作用”……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方发挥的积极作用,认为这对促进中东地区乃至世界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从人类的前途命运出发,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4个“共同倡导”着眼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科学把握文明发展大势,为不同文明间应该如何交往等重大命题给出中国答案。“(俄罗斯)支持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愿同中方进一步密切国际协作”“委内瑞拉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团结世界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迎挑战,共谋发展”“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推动世界合力应对急切的全球性挑战,减少冲突和对抗,通过平等互鉴对话实现人类和谐相处”……全球文明倡议一经提出,就引发国际社会积极反响。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体系不断完善、理论内涵不断充实、实践路径不断丰富,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
人们还记得,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现场800多位各国嘉宾在47分钟内响起30多次热烈掌声,演讲引起国际社会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说,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一方领唱”到“众声合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欢迎和支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先后写入联合国决议、安理会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中,中非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积极推进……第七十一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评价:“这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2021年10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深刻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于文明发展演进的重要意义。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将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同国际社会一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