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3月29日讯(记者 彭瑶)在去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郑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以团结精神适应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消除国际安全赤字、促进人类共同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在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29日举行的“全球地缘政治展望”分论坛上,外交部部长助理农融在致辞中介绍,倡议契合国际社会求和平、谋安全的迫切愿望,为维护、促进世界和平安全提供理念指引。倡议超越西方地缘安全理论与“零和博弈”逻辑,秉持安全共同体理念,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契合潮流大势,顺应国际民心,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倡议表示赞赏、支持。倡议明确写入20多份中国同有关国家和组织交往的双边多边文件。
倡议着眼变乱交织,热点层出的国际安全形势,为维护促进世界和平安全提供行动指南。倡议呼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与争端,强调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在倡议理念原则指导下,中方为推动伊朗和朝鲜半岛、中东问题等地区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不懈努力。
农融表示,前段时间,中方发布《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中方推动沙特和伊朗达成《北京协议》恢复外交关系,这是和平的胜利,也是运用倡议推动解决分歧争端的成功范例。
此外,中方还积极致力于同各方开展抗疫、反恐、生物、网络、粮食、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今年2月,中国-太平洋岛国防灾减灾中心正式启动,这是中方在倡议发展中应对非传统安全的又一有力行动。
不久前,中方发布了《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针对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国际安全关切,列出20项重点合作方向,并就倡议合作平台和机制提出建议设想。农融指出,这是中方为推动倡议扎实落地采取的重要行动,旨在为解决全球安全难题提供更系统的思维,更可行的举措,展现了中方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担当,对守护全球安全的坚定决心。
当前亚太地区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区域合作不断取得进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这一背景下,亚太地缘政治博弈和军事角力加剧、亚太版“北约东扩”正在上演,地区热点问题延宕难解,非传统安全挑战持续凸显,亚太地区和平稳定面临复杂严峻的挑战。
农融表示,亚太安全往何处去,关乎地区发展,关乎人民福祉,关乎世界未来。全球安全倡议有关理念原则为各方共同维护亚太安全稳定,实现亚太持续繁荣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是筑牢亚太稳定安全的政治根基。亚太地区国家具有丰富多样性,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政治基础。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同样可以成为伙伴。关键在于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对亚太地区和平和发展至关重要。倡议倡导大国带头讲平等、合作、法治,反对霸权、霸凌、霸道,任何国家企图把亚太阵营化、北约化、冷战化,都是站在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亚太国家的对立面,时代不允许,人民也不会答应。
二是要夯实亚太稳定的经济基础。实现共同发展是维护和平稳定的根本保障,是解决各类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倡议主张寻求可持续安全,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土壤。 亚太国家发展程度不一,各方应该重视统筹发展与安全,积极助力落后地区改善民生、振兴经济、加快发展。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地区安全才可能牢固和持续。
三是要完善亚太和平稳定的制度保障。安全是各国的权利,不是某些国家独享的专利,安全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不应该由个别国家说了算,倡议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秉持真正的多边主义。亚太国家应共同致力于推进地区多边安全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东盟、亚信、上合等框架下的安全对话合作。鼓励建立新的合作平台和机制。推动相关机制密切协调、互补互促,推进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地区安全框架。
四是维护亚太和平稳定的良好环境。倡议核心理念和原则与亚太地区国家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的传统高度契合。各方应发扬优良传统,秉持倡议精神,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分歧,为正确解决热点问题和危机创造条件,推动各种矛盾分歧得到妥善解决,防止来之不易的总体和平稳定局面遭到破坏。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习近平主席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实现全球发展繁荣、国际和平安全、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康庄大道,让我们团结一致,携手并肩,共同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农融说。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