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江西10月26日讯(记者 张静)“江右书院甲天下”,形容的是江西书院在全国书院发展中的独特地位。书院教育作为官学教育的补充,以德行教育为根本,是中国古代素质教育的生动实例,为国家输送社会治理人才,也是学术交流,观点争鸣的场所。如今,书院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建设“文化自信”的切入点,是人们来此感受德行教育文化的“生动课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近日,“千年学府探文明”记者团走进江西九江探访白鹿洞书院、陶渊明纪念馆,感受育人修德的书院文化氛围。
白鹿洞书院外景 中国网记者张静 摄
白鹿洞书院:以“朱子学规”为依托,延绵中华传统文化之内涵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位于庐山五老峰南麓,享有“海内第一书院”的美誉。书院分为五个渐进院落,分别为先贤书院、礼圣殿、白鹿洞书院、紫阳书院和延宾馆。院落之间以墙相隔,以门洞相连。这里曾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振兴儒学教化百姓的地方,也是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继承和发展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场所。
白鹿洞书院的名字来源和南唐名人李渤有关。李渤与其兄在庐山五老峰南麓下隐居读书,李渤养了一头白鹿,白鹿通人性,常常跟随人出入,被人称“神鹿”。这里因四周地势低凹,俯视似洞,故称为“白鹿洞”。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朱熹描写的关于白鹿洞书院的诗句,体现了白鹿洞书院一以贯之的文化延续和传承。白鹿洞书院肇始于唐,办国学于五代,定名于北宋赐敕,宏大于南宋朱熹之复兴,绵延传承元、明、清,千有余年。白鹿洞书院代表的国学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
“白鹿洞书院文化的传承是它本质的内在,但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创新。”原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郭宏达说,“传承和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时,怎么样让受众乐于接受,让文化遗产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更多的是采用互动方式,开设庐山碑拓、投壶、画扇、射艺等国学体验课,可在其中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开展的研学活动,学术交流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儒家之学,也关注自然科学,举办多元化内容的论坛和学术讲堂,丰富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外延。”
原白鹿洞书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书院研究会秘书长郭宏达正在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网记者张静 摄
郭宏达认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最终是提升人们的精神实质和心性的修养。白鹿洞书院发展与文旅相结合,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朱子学规”作为白鹿洞书院的特色之一,这里面蕴含的修身养性的优秀道德品质,可以作为让海内外游客来此重点了解的内容。来这里参观完的游客对这个内容有印象,记住其中的几句话,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传承。
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方面,从历史资料来看,在明朝时,白鹿洞书院的文化就已经传到东北亚,传至朝鲜、日本、越南,通过利玛窦就带到欧洲,后来又传到美洲。现在,白鹿洞书院主要是通过举办学术论坛、接待国外专访团和国外汉学家来访、与国外高校交流互访、举办祭拜仪式等活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和汉学文化的对外交流推广。
白鹿洞书院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棂星门 中国网记者张静 摄
陶渊明纪念馆:聚焦古诗词文化 吸引更多人探讨研究传统文化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我们熟知的著名田园派诗人陶渊明的一句代表诗句。位于九江市柴桑区的陶渊明纪念馆于1985年建成并面向社会开放,整体建筑风格是采取原有的进阶书院风格,是研究陶渊明文化,征集、保护、研究陶渊明文献等历史资料的重要场馆。未来,陶渊明纪念馆将逐步发展成陶渊明书院,持续做好陶渊明文化的研学、交流等工作,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加入到古诗词的研究和学习中来。
陶渊明纪念馆外景 中国网记者张静 摄
据悉,为了继承和发扬陶渊明文化,开展陶学研究,繁荣文艺创作。2023年5月4日,九江市柴桑区成立陶渊明文化研究会,吸纳了市内外会员77名。陶研会成立后,开办了《陶渊明文化》期刊,承办了全国性的中国·柴桑首届陶渊明诗歌节,推动陶渊明文化传承与发展真正地“活起来”。
江西皓日钢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鹏,也是九江市柴桑区陶渊明文化研究会的一位会员。问及对陶渊明文化感兴趣的原因。他谈到,“我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对研究传统文化中得到个人素养的提升,培养了接人待物,处理事情不浮不躁的心态。我还是陶渊明的同乡,我感觉很骄傲,也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和理解,将陶渊明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