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6月13日讯(记者 秦金月)继全国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之后,天津大学冯研院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非遗学独有的田野教育实验与实践将通过基地开展起来。
“把书桌搬到田野”是冯研院建院以来一直秉持的教学理念。院长冯骥才带领冯研院在非遗保护传承的实践、研究和教育方面近二十年来的积累和思考,都来自非遗的田野第一线。自全国首批非遗学交叉学科获批以来,冯研院一方面注重非遗学基本理论的建设和知识体系的搭建,另一方面在教学上着力探索和实践非遗学独有的田野教学方式。建立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正是非遗教育走出的关键一步。
冯骥才发言(冯研院供图)
冯骥才表示,非遗学的现实责任和历史使命是为保护与传承非遗提供学术支撑。由于非遗学的本质是一门田野科学,非遗学要切实地服务于田野,就必须在田野中进行,在田野中完成。“凡是理论上不明白的,田野里全有解释。”冯骥才说,田野是非遗的一本大书,田野教学基地不是采风点,更不是文化的观光点,而是非遗学的课堂,是教研的工作站,是人才培养的基地,“说得再形象一些,非遗人才不是从教室走出去的,而是从田野走出来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主任夏泽翰发来祝贺视频,他表示,非常赞同冯骥才先生提出的“科学保护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的非遗保护理念。首个非遗学硕士授权点的设立,意味着中国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非遗学学科化教育,而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是冯骥才非遗学核心教育思想的延伸,“在文化的田野中学习、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办法是非遗学的重要路径,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为非遗学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思路和关键性的方法。”中国民协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潘鲁生在视频贺词中提到,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的成立对于长效、科学地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学科具有重要开拓意义。
据介绍,冯研院选取了五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非遗空间——瑞安木活字印刷、西塘传统村落非遗、杨柳青年画、南通蓝印花布和天津皇会,与其所在地政府或其保护传承机构共同建立起第一批五个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五个基地既体现了我国非遗的丰富多彩,也反映出非遗学所面对问题的复杂多元,需要在具体的文化田野中感知、学习、处理和把握。针对各不相同的非遗项目或非遗空间,每一个基地都旨在透过独特而多元的视角,探索、积累差异化的田野教学经验和相对应的教学研究方法。
在成立仪式现场,冯研院非遗中心与五个基地的合作方——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人民政府、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镇人民政府、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博物、天津市南开区文旅局及天津天后文化传播交流中心,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冯骥才与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副书记雷鸣共同向基地授牌。
南通蓝印花布田野教学基地还发布了重磅成果《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由基地聘任的兼职教授、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主编。作为五个田野教学基地的代表,吴元新说:“被授予田野教学基地,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一定会践行冯先生的非遗学教学理念,履行好教学基地的相关任务。也希望老师同学们深入田野,和传承人打成一片,了解传承人的所思所想,帮助解决传承中的困难。让我们携手为我国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保驾护航。”
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的非遗展示和表演(冯研院供图)
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的非遗展示和表演(冯研院供图)
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的非遗展示和表演(冯研院供图)
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的非遗展示和表演(冯研院供图)
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的非遗展示和表演(冯研院供图)
非遗学田野教学基地成立仪式上的非遗展示和表演(冯研院供图)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