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和人民打造“美的殿堂”
——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
光明日报记者 张玉梅 于园媛 许馨仪
记者:藏品是美术馆的立身之本。13万余件珍藏,98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进入收藏名录,60年来,中国美术馆形成了完备有序的中国近现代美术收藏序列。您作为馆长,如何充实美术馆的“家底”?
吴为山:60年前,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中国美术馆”馆额。毫无疑问,“中国美术馆”五个字就标志了它的根本属性——国家性、人民性。中国美术各个不同时期的优秀作品都应该保藏在这里,它是国家美的金库、美的宝库。
2014年我担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时,首要工作就是梳理馆里还缺什么。我们认为,馆藏作品中相对薄弱的地方有几个方面:国际当代作品,书法,以及反映重大主题、历史性主题事件的作品,这些都是重点要收藏的目标。
如何收藏?要用真诚之心来打动艺术家,让他们认识到中国美术馆的价值,不仅是在中国、在当代的价值,还有对世界、对未来的价值。在动员高二适先生家属捐赠作品时,我说,作品挂在客厅里,只有亲朋好友看,挂在中国美术馆,全中国人民都能欣赏,惠泽后世,家属欣然同意并捐献精品给中国美术馆。法兰西艺术院全体院士捐赠项目、熊秉明捐赠项目、老舍和胡絜青藏画项目、靳尚谊捐赠项目等等,都是一段段国家收藏佳话。
记者:收藏的目的不是“收藏”,“藏在深闺人不识”就失去了收藏的意义。您提出“典藏活化”的概念并举办系列展,各地博物馆、美术馆也掀起举办经典藏品展览的浪潮,中国美术馆会将这个品牌一直保持下去吗?
吴为山:活化是藏品之光。藏品管理的目标就是藏品的安全利用。只有好好地将藏品用起来,才能将我们珍视的民族文化带给人民群众,带给世界。同时,也只有用起来,艺术家才会感受到自己作品被收藏的价值,他们才会更加有意愿把耗费巨大心力创作出来的佳作贡献出来。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应该留世,更应该传世。
许多艺术家作品虽然收藏在美术馆,但几十年都没有被观众看到过,艺术家本人其实也看不到。现在它们从库存里走出来,走向了人民大众,走向了社会的空间,走向了新时代,一下子就发出光辉。一些老艺术家专程来看自己的作品。这些艺术家跟他自己的作品互动,这些作品跟人民互动,跟时代互动。多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作品的靳尚谊先生说:“中国美术馆是自己作品最好的归宿。”
镇馆之宝不能“镇”在库房里。为了不断扩大藏品利用,中国美术馆进行各种尝试,将6层展厅改造成“藏宝阁”,定期举行小幅经典作品展,很多观众会定期来打卡。好的想法一定要有持续性,没有持续性,是形不成品牌的。我们希望用制度、用模式来进行固化,持久下去。
记者:美术馆是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是公众的精神文化家园。如何通过藏品讲好故事,传承优秀文化,提升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
吴为山:用高品质的展览引领社会审美,同时激发艺术家创作。只有源源不断的艺术创作,才能给这个社会的美带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要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展览,通过线下和线上结合的方式,扩大美术作品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加强对藏品资源的梳理、阐释,精心策划五大系列展览:通过“典藏活化系列展”,展示古今中外艺术高峰;通过“捐赠与收藏系列展”,回馈现当代艺术大家及其家属的捐赠;通过“弘扬中国精神系列展”,以“美在生活”“美在耕耘”“美在民间”“美在致广”等主题展彰显中华美学精神;通过“国际交流系列展”,让公众欣赏到国外艺术经典,也让许多优秀展览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通过“学术邀请系列展”,发现并推出了一大批优秀艺术家及艺术家群体,以高品格的创新引领时代风尚。
公共教育要体现心系公众、服务公众的温度。中国美术馆不仅是美的殿堂,在观众心中,它还是美的厅堂,像自己家的客厅一样。在这里,老年人欣赏美,中青年研讨美,少年儿童学习美。经常有很多小朋友来中国美术馆绘画和临摹,为了方便他们,我和工作人员一起,专门设计制作了“爱心坐垫”,上面印有吴昌硕、齐白石、吴冠中等艺术大家作品中的元素,雅致而实用。
中国美术馆还通过组织“大师讲大美”等讲座,邀请中外名家,以多角度、跨学科的形式探讨美学与美育话题;通过举办“全国美术馆公共教育年会”等,引领社会美育事业发展;通过“童绘美丽家园”等项目关爱特殊儿童群体;通过开展“馆地合作”,与各省区市文化机构一道拓宽文化惠民范围……我们要用大爱之心和大美之艺来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使人民大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
记者:在建馆60年这样的历史时刻,您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愿景?
吴为山:六十年一个甲子,中国美术馆从建馆初期就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重视。今天我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美术馆的老专家老艺术家的回信,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们感恩伟大的时代,中国美术馆人愿意和所有爱好美的人一起共同努力,为国家办好人民的美术馆,为人民办好国家的美术馆,为世界办好中国的美术馆。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4日 04版)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