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大双筒”望远镜是此次修缮的重中之重,包括望远镜的光学系统、传动系统、圆顶内外表面等在内的“焕新手术”让百岁望远镜重现光明,恢复了观测能力。②上海佘山天文台,兴建于1900年,是我国首座拥有大型光学望远镜的天文台,是我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起点之一。 ③大双筒望远镜局部。④2005年圆顶最后一次打开时,望远镜圆顶因齿条锈蚀磨损而卡住,从此无法灵活转动。经过这次大修之后的穹顶让上海天文台佘山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汤明海直言“开起来轻松多了”。均本报记者 袁婧 摄 制图:李洁
历经两年闭馆修缮,矗立在佘山山顶的上海天文博物馆昨天以崭新姿态迎来试开放后的首批游客。被誉为镇馆之宝的“百年宝镜”再次与大家见面,馆内的展陈内容也焕然一新。
目前,佘山天文台藏书室内的资料仍在整理,公众尚无缘得见。沿着绿荫小径拾级而上,步入修葺一新的天文博物馆,一件件通过史料挖掘重新布置的展品展项,将带你重温百年前佘山之巅仰望星空的执着,以及我国现代天文事业蹒跚起步的点点滴滴。
红砖、基岩倾诉百年建筑历史
作为我国最早的天文台,佘山天文台的百年老建筑经过三次主要修建:第一次是1900年建成主楼,第二次是在1928年修建了东面的辅楼,第三次则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扩建。
早在2013年修缮时,佘山天文台的外墙经过“清洗”,露出了水泥砂浆的“素颜”。在这次大修时,上海天文博物馆展陈顾问朱达一发现,佘山天文台在1900年建造时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红砖,1928年则用上了混凝土,“两次修建间隔不到30年,建筑所使用的主要材料就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一建筑潮流的变化,竟无声记录在了佘山天文台的主体建筑中”。于是,在博物馆二楼,展陈团队特意开了两处玻璃窗,将这一珍贵的“建筑记录”展示给观众。
依山势而建,佘山天文台的设计颇具巧思。这次,修缮团队发现,山体的一处基岩直接“入屋”,成了天文台底楼一间房屋的墙面,于是就将这里改造成“印象佘山”的多媒体展区,在山体构成的古朴空间内,回顾从佘山到世界的百年观星问天历程。
佘山不仅是百年天文台的所在,同时也是上海陆地第一高峰。关于其高度流传有99米、100.4米等不同说法。为了给出一个准确答案,此次修缮期间,上海天文台请国家自然资源部第一大地测量队重新进行了测量。根据2021年8月的测绘结果,佘山之巅A点(基岩顶点),相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的高程值为99.186米,相对“上海吴淞高程基准”的高程值为100.860米。
入口处立晷致敬天文先贤
上海天文博物馆的入口,就在1928年修建的辅楼处。站在这里,抬头可见一个贴于墙上的立晷(竖立的日晷)。
上海天文博物馆修缮项目展陈子项目负责人、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左文文介绍,佘山天文台曾属于徐家汇天文台的一部分,而徐家汇天文台早期的工作也与时间有关。在博物馆入口处设立晷,一方面为了凸显天文与时间的紧密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致敬中国古人和天文台早期时间研究的智慧。
在有阳光时,游客可以看到由日光照射晷针而指示出的“真太阳时”。这个时间与当地经纬度、太阳在一年中的位置变化有关,因此与普通钟表所表示的“平太阳时”有几分钟的差异,最大差别可达18分钟,一般在几分钟内。
在天文博物馆的诸多展品中,不少都与时间相关。例如,基座与佘山基岩相连的帕兰子午仪,就是一台测量时间的望远镜——通过观测星星经过子午线的时刻,来对钟表时间进行校准。“这也是上海天文博物馆的一个镇馆之宝,曾参加过1926年和1933年两次国际经度联测。”左文文介绍,这两次国际经度联测的主要目的有两个:第一是检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是否正确,第二是验证电报在时间测量中的可行性。当时,上海的徐家汇天文台被列为北纬30度附近3个经度基准点之一,佘山天文台也参加了测量工作,并在此立碑纪念。
钢琴、咖啡透露法式观星生活
百年之前,法国传教士为何会选择在佘山建立天文台?博物馆二楼的“百年天文台”展区给出了回答:一方面,上海与欧洲有近八小时的时差,在此建设天文台可有效延长全球天文观测时间;另一方面则源于法国对外殖民扩张的需求——气象和天文信息对于航运和军事有着特殊作用。
法国传教士先是在徐家汇建立天文台,开展气象、时间相关的观测。时任徐家汇天文台台长的蔡尚质希望建立一个开展天文观测的天文台。然而,徐家汇土质松软,不适宜建设大型望远镜,故而他们才将目光转移到佘山。
在建造佘山天文台的同时,传教士还从法国订购了一架40厘米双筒折射望远镜。这是当时世界上流行的一款天图望远镜的增强版,也就是此次“复明”的这台百年宝镜。
在整理文物时,除了大双筒拍摄下的大量太阳黑子、月食、彗星、星系等天体照片,展陈团队发现了不少手冲咖啡的工具。这些铜制的煮壶、咖啡手磨,带着岁月的斑驳出现在展厅中,观众仿佛闻到了捧在传教士手中的咖啡香。与之相邻,一架ROBINSON钢琴同样启人遐想:传教士们在夜观天象之余,或许会用钢琴声寄托对家人的思念。
“这次,我们还在库藏中发现了佘山天文台首任台长蔡尚质用过的天球仪,以及很多当年他们用过的工具。”左文文说,这些小车床、计算尺,乃至照相机、地平经纬仪,都反映出了他们踏实、勤奋、执着的科学精神。
佘山上的中国身影
120多年的岁月,佘山天文台见证了中国现代天文学研究的起步。在天文博物馆的序厅,有一长条嵌入了122岁圆顶旧铁皮的时间长轴。时间轴的起点是徐家汇观象台,而暂时的终点则是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
“虽然佘山天文台一开始是外籍传教士进行天文研究的机构,但也聘用和招募中国人参与辅助工作或在台内学习。在20世纪上半叶那个动荡的历史环境下,从佘山天文台走出了一批中国天文学家。”左文文介绍,这次展陈团队整理出了在佘山天文台担任计算员、观测员的中国职工的照片,以及中国学生使用法语练习数学的笔记,“我们甚至找到了他们测量地磁的工作照”。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徐家汇天文台和佘山天文台回到了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中,由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代为管理。1962年,经中国科学院批准,这两个天文台正式合并,成立了独立的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李珩出任首任台长。
“李珩先生不仅科研成绩卓越,还特别热衷科普教育,他翻译了包括《大众天文学》在内的各种天文学科普名著。”左文文介绍,紧随其后,年轻的叶叔华院士领导上海天文台艰苦创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上海天文台现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天文台。
叶叔华先生曾说:“当我们有了初心、有了钢、有了气之后,也取得了成果,再回看,会发现世界那么大,我们那么渺小,却又那么不平凡。”未来,佘山天文台还将继续见证中国天文事业的繁荣与进步。(记者 许琦敏)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