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麻袋干部”薛恒嘉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王梅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东倾沟乡阿尼玛卿山脚下,流传着一个“麻袋干部”薛恒嘉的故事。薛恒嘉是一名“江苏来客”,退休前任果洛藏族自治州科委副主任。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的薛恒嘉选择到果洛州从事草原科技工作,深扎雪域高原近半个世纪。
西进果洛
“果洛在哪里?”“条件怎么样?”“要走多久才能到?”1962年,江苏省泰兴市张桥镇,父母的几个问题,让薛恒嘉一时语塞。父母想不通,苏北农学院毕业的儿子,为什么要放弃去北京工作的机会。
“我学的专业,到果洛能发挥更大价值。”薛恒嘉一边宽慰父母,一边收拾行囊准备踏上前往青海的旅途。
火车一路向西,绿色渐无。头晕、呕吐、流鼻血,高原缺氧的折磨,并没有吓倒薛恒嘉。“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大干苦干一场,奉献毕生力量!”带着信念,薛恒嘉克服重重困难,到达果洛州。
当时的果洛州,草原正经受鼠害和病虫害困扰,牧民不懂科学放牧,草场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千疮百孔的草原上到处是裸露的“黑土滩”,老乡们称之为“沙纳赫塘”。“草原一旦没有了草,老乡们的日子怎样过?一定要治理好‘沙纳赫塘’。”薛恒嘉下定决心。
高原种草
顾不上身体的各种不适,薛恒嘉挨家挨户走访牧民。但是,牧民总对着他笑,完全听不懂他说的话。薛恒嘉明白,要想在果洛开展工作,首先要过语言关。
经过一年的勤学苦练,到了第二年,草原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干部:面庞白净,马上驮着麻袋,走到哪里都能用熟练的藏语跟老乡交流,并与他们一同劳动。到晚上,他借宿老乡帐篷中,从麻袋里取出被褥。时间久了,薛恒嘉被老乡们称为“麻袋干部”。
这一年,薛恒嘉驮着麻袋到东倾沟乡蹲点,尝试着寻找解决黑土滩的办法。当时草原上鼠害严重,老鼠啃食草叶、草籽,地下蛛网般的鼠洞又切断了草根,使牧草大片死亡。
薛恒嘉划定了680亩草场作为试验地,发动老乡种草。在高海拔地方种草,难度远远超出薛恒嘉的预想。平整好土地后,每隔5厘米种一个草籽,草籽不能直接撒在地表上,而是要插到地里面,一蹲一起,特别耗费体力。起初,他一个人早出晚归,独自撒草籽儿,紫外线把他的手臂晒得变了色、褪了皮,薛恒嘉没有退缩。
一个月后,牧民们被薛恒嘉的坚持打动,也加入种草行列中。就这样,青海高原上第一片人工种植的牧草诞生了。品种纯洁、枝高叶肥的牧草让牧民惊叹不已。于是,草越种越多,面积由几十亩扩大到几千亩,从一个乡扩大到全州。
情系学子
薛恒嘉不仅种出一片美丽的草原,还在当地捐资助学。
1981年,玛沁县民族中学建成。看着简陋的教学设施,薛恒嘉拿出全部积蓄1000多元捐给学校。当时,薛恒嘉每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元。可以说,为了孩子们,他把自己的家底掏空了。
“只有教育上去了,大家才会懂得科学放牧,才有办法护好草原。”薛恒嘉鼓励牧民送子女上学。班玛才让是东倾沟乡草业种植和草原建设专题班的第一批学生,在薛恒嘉的鼓励和支持下考上了大学,后来成为一名医生。
1986年冬天,妻子第一次到果洛探亲,眼前的情景实在令她心疼不已:房子里只有一张板子床、一床被子以及一个装满牛粪的炉子……这是薛恒嘉所有家当。
余热生辉
1994年,薛恒嘉退休,但他没有离开果洛。他要撰写《果洛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志》,留在果洛写作,可以及时补充新资料、随时开展试验。
这一写又是12年。《果洛藏族自治州科学技术志》全书50余万字,薛恒嘉以翔实的资料,记录了果洛州科学技术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薛恒嘉将稿费无偿捐赠给玛沁县藏文中学。
其实,薛恒嘉家庭并不富裕,妻子没有固定工作,长年患病,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写完科技志回到江苏后,他依然省吃俭用,每年都资助果洛州贫困学生。
老党员薛恒嘉今年已91岁,他不时地接到果洛乡亲们的问候电话,亲切又熟悉的藏语总是让他的思绪飞到千里之外。“这辈子,我做了最想做的事。现在唯一的心愿就是,死后将骨灰撒在阿尼玛卿雪山脚下的草原上。”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