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原标题:一曲劳动最光荣的动人乐章

襄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婷 金成岑 李云飞

这是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被绿色植被环抱的小山村。全村26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超过7亩。

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先后走出5位劳动模范。人们崇尚劳动,尤其尊崇劳模精神,将辛勤耕耘、勤劳致富视为生活的最高信仰。这里就是宜城市流水镇黄冲村。

4月21日清晨,记者一行走进这个慕名已久的小山村。青涩的桃子在枝丫间探出头来,藤蔓上挂的西瓜已有拳头大,清冽的水库时而有鱼跃出水面,道路平坦,屋舍俨然,连片的农田里到处都是村民劳作的身影。

种粮种瓜种出“全国之最”

黄冲村地处江汉平原边沿的丘陵地带,冲田、岗地多,全村版图面积28平方公里。

上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坚持“以粮为纲”,主要种植水稻和小麦。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村“两委”带领村民们一边在山岗上开荒种地,一边尝试将旱田改为水田。下地出力气,种粮讲科学,全村齐心协力铆足干劲,1979年,黄冲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年上交商品粮超500万公斤的村,受到国务院嘉奖。

上世纪90年代,黄冲村迎来第一次产业转型。1989年,两位河南农民在黄冲村承包了50亩柑橘园,套种西瓜。看到收益可观,黄冲村的村干部和党员在商讨之后购回西瓜种子带头种起了西瓜。因气温太低,种子迟迟不见发芽,他们便把西瓜种子揣在怀里焐,在火炉旁边烤,在被子里面暖。这一招真的见了效,西瓜苗长出来了。大家又四处学习求教,像伺候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细致,终于,瓜熟蒂落,算下来每亩平均收入达到300元。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水稻亩产平均1200斤,按照0.18元/斤的价格,水稻收入大约200元/亩。

相较而言,种植西瓜收入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1.5倍。村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纷纷加入。村干部们又热火朝天搞起服务,党员干部实行分片包干,手把手地教,遇到难题随叫随到。从1995年开始,黄冲村的西瓜产业已初具规模,到2000年已过万亩,黄冲村也成为全国第一个西瓜种植面积破万亩的村,最高峰达到15000亩,成为响当当的“西瓜第一村”。

五任村书记,三任当劳模

一个小村庄,靠什么拿下两个“全国第一”?记者在村委会办公楼旁的劳模创新工作室里找到了答案。这里的荣誉墙上挂着村里5位省级以上劳动模范的光荣照,细看会发现:其中三位都是村书记。

“这几十年来的发展,都得益于我们村一直有个好书记。”黄冲村6组村民辛有军谈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有种笃定的幸福感,“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村书记吴学荣就带着大家修水库,为我们创造了永远的财富。到后来种柑橘、种西瓜、种果树,村里都是一呼百应,比着学、抢着干。”

站在黄冲村的最高点放眼望去,一泓碧水滋养着万亩良田。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是村民口中的“黄冲多山丘,种田望天收”。从第一任村书记欧天金开始,就重视兴修水利。从起初的挖堰塘,再到修小水库,才有了如今的黄冲水库。

1965年,黄冲村实现“户产万斤粮”,受到省委表彰;1979年受到国务院嘉奖;20世纪80年代,黄冲村更是靠着种粮走出了“种粮大户”熊兴诗、吕益均两位“湖北省劳动模范”,第二任村书记吴学荣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并被评为“湖北省特等劳动模范”“湖北省特邀劳动模范”。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话黄冲人听得真,记得牢。“1964年,村里买了第一辆拖拉机,后来年复一年‘滚雪球’,买机械、架电线。到1980年,村里有大大小小的拖拉机19辆、抽水机27台。”全国劳动模范、第三任村书记卢光荣如今已73岁,依然清楚地记得:1983年,黄冲村遭遇多重自然灾害,但粮食总产仍然达到了510万公斤,人均收入600多元,大家高兴得合不拢嘴。

时至今日,黄冲村经历了五任书记。“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始终不变的是带着老百姓一起扎扎实实干好。”现任村党委书记、“湖北省劳动模范”王朝富说,在第四任村书记熊祖国的带领下,西瓜种植已经成为黄冲村的主导产业。怎样才能进一步提升价值、适应市场?2003年他接任村书记后,第一件事就是组织村民外出学习。

北京大兴,山东寿光、昌乐……载着村民外出学习的大巴车总是一座难求。短短几年时间,提档升级后的黄冲西瓜在全国市场颇有名气。通过黄冲村的辐射作用,流水镇西瓜面积发展到80000亩,并且注册了商标,每年户均增收超过5万元。

劳动最光荣,蔚然成风尚

幸福生活是从土地里刨出来的。这句话早已成为黄冲村村民的共识。

因种西瓜而尝到甜头的黄冲人并未满足,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村干部带头尝试,村民们一呼百应,种黄桃、黄金梨、蜂糖李、软质石榴……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科技示范户,冒出了一个又一个土专家、田秀才。

2017年,宜城市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黄冲村成为试点。那年的第一场雪还未完全融化,一面面红旗就插上黄冲村的田间地头,喇叭声响彻云霄。村组干部住进工棚,吃方便面,啃玉米棒;党员突击队抢着干累活重活,从不叫苦叫累;村民们顾全大局争先恐后出工出力。全村出动劳力3万人次,大型机械32台套,苦战108天,将3000多块零星田改造成200块机耕地。与此同时,村里在复垦中新增土地100多亩,为发展集体经济培植了财源。

2019年,村里流转土地800亩,广泛吸纳干部群众入股,兴建了300亩有机稻生产基地和500亩稻花鱼养殖基地。锚定瓜果种植、有机水稻、稻鱼共养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推动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100万元。

一次次改天换地,黄冲村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北京客商王广春投资5000万元,流转土地建起了蔬菜大棚,成立了专业合作社,新鲜水果蔬菜一年四季源源不断地销往大中城市。每逢西瓜上市、桃李采摘,外地到村里打工的人们络绎不绝。村里的小伙子娶到了来自湖南、四川、河南等地的姑娘。本村一些种养大户时常应邀到周边地区传经送宝,传授技艺。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把黄冲村作为实践试验基地,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在这里探寻土地改良、科技兴农的奥秘。

记者采访时,黄冲村5组村民朱运芝翻出老伴易发财在村福利院工作时省民政厅颁发的“湖北省优秀工作者”荣誉证书,自豪地告诉记者:“大家不比谁家楼建得漂亮,车买得排场,只比谁工作干得好,种田产量高。靠自己双手挣来的生活,才更有奔头。”

如今的黄冲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移担当之志、不停创新之步、不舍尺寸之功,化不可能为可能,用“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谱写出一曲劳动最光荣的动人乐章。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燃油车禁售令”推迟 欧美电动车转型“失速”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