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原标题:颐和园最强“扫地僧”火了!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这叫嗢怛罗曼怛里拏洲,那叫舍谛洲,下边还有遮末罗洲、筏罗遮末罗洲、提诃洲、毗提诃洲……”颐和园万寿山四大部洲建筑群中,这些读起来拗口的建筑名称,却被保洁师傅张旭一个“贯口”说得清清楚楚。

夹杂着历史知识,娓娓道来的故事,引来了无数游客点赞……这几天,在网上刷屏的保洁班长张旭,成了大家口中的“最强扫地僧”。

“请问,前面怎么走出去呀!”……10月8日下午,见到张旭时,他正提着扫帚和簸箕低着头扫地。听到游客问路,他把工具往墙边一立,用手在工作服上蹭了蹭,指着前方说,“这座建筑后边有一个出口,是处坡道,您下了坡道往右边沿路一直走……”

来问路的游客不少,来看“扫地僧”的市民也挺多。除了回答大家的问题,张旭的脚步和手中的扫帚一直没停下。

看到山路上,亭院中都干净了,放下扫帚的张旭说起了往事。从小就喜欢古建的他,曾来过一次颐和园,一下子被这里的建筑物吸引住了,想着要是总能待在这里该有多好。让他没想到的是,2021年底,他真的来到颐和园,负责四大部洲的保洁工作。

“刚进园子,还是挺紧张的,什么都是陌生的,甚至还会迷路。”不想白来一趟的张旭,从上岗的那天起,就开始了他的研究。每天下午1点下班后,就一头扎进买来的书堆里,查阅各种建筑、历史、宗教方面的资料。

因为喜爱就不觉得枯燥,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在字典里一个个地查。对于常人来讲,那些生僻晦涩的名称,张旭读一两遍就记住了,然后在扫过每一处建筑时再一一核对……两年下来,这里的一门一路、一砖一瓦早已烂熟于心了。

每天早上5点上岗,大半天下来,要在四大部洲清扫个五六趟,走上几万步。所以对于网友惊叹的“如数家珍”,张旭只平淡地说:“每天都看,太熟悉了,一张嘴就来。”

时间长了,不但是四大部洲,颐和园里大到建筑主体,小到一副楹联、一块匾额,张旭都乐于研究,“就觉得这些古建筑特别亲切,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说起自己在网上“火了”,张旭颇感意外,“10月6日那天,就是碰到几位游客对着书在那儿正认这些建筑呢,看到他们有点疑惑,我就过去给他们纠正了一下。这挺平常的,我们工作空闲时也会给游客讲一讲景点。”

“向这位师傅致敬!高手真是在民间。”有多年导游经验的国家高级导游周琛就是当时在现场的一位游客。当时,他正跟几位同事对着《颐和园志》在颐和园后山辨认各种建筑,结果就被张旭师傅突然喊住,“张师傅介绍了建筑本身,还把建筑背后的含义、历史、美学等讲得一清二楚,比书上细多了……我们回来把当时录下的视频里,师傅说的每一句话都查证了一下,没有一丁点错误。”更令周琛感觉敬佩的是,张旭讲完之后,大家都对他连连称赞,而张旭什么也没说,转身又继续扫地去了。

“这,真是最强‘扫地僧’!”周琛说。

对园林古建感兴趣,自学相关知识

记者:你在颐和园工作多久了?本职工作是什么?

张旭:我来颐和园工作将近两年了,是服务队的保洁人员,主要负责的区域是画中游景区。我每天早上5点上岗,清扫地面,擦拭垃圾桶、座椅、标识牌等。游客来了还要捡拾垃圾。每天下午1点下班。

记者:你工作的区域还包括哪里?为何对四大部洲建筑这么熟悉?很多佛教的地理名词有些长,你是怎么背下来的?

张旭:我是保洁班班长,负责的区域不仅包括四大部洲,还有智慧海和画中游等景区。我对有历史文化的园林和古建非常感兴趣,我平时上班比较忙,这些内容是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的、在网上查的,比如中国古建彩绘等。我对很多景区也或多或少地了解,比如今年新开放的画中游景区,那里也很受游客欢迎。

活到老、学到老,我觉得多学一些东西没坏处。佛教的地理名词我没有刻意去背,就是多看了几遍,就记在脑海里了。

记者:有网友猜测你做过导游,你之前在哪里工作?

张旭:我从来没干过导游。我当过兵,来颐和园之前一直干环卫工作。我是延庆人,曾经在延庆举办的世园会工作过。

自谦未到“扫地僧”水平

记者:请还原一下当天被录视频的情景,当时和游客攀谈的起因是什么?你平时也经常给游客讲解吗?

张旭:我每天要在景区巡查好多遍,当天我看到游客拿着书在讨论四大部洲,但有的内容说错了。我们服务队的领导经常说,我们在做好保洁工作的同时,还要为游客做好指路、咨询、帮扶等延伸服务。当天我看他讲得不对,就上前纠正了一下,我觉得这是一种延伸服务。

以前我也给游客讲过,也有被游客问过,但由于工作比较忙,讲得很少。

记者:听你讲解完后,游客激动鼓掌,当时你心情怎么样?

张旭:我没注意,当时纠正完了我就着急干活儿去了,没想到视频会火。

记者:你何时注意到讲解视频“火了”?有何感受?工作时是否被游客认出来了?

张旭:视频是一位领导给我发过来的,我一看自己都蒙了,我觉得这只是很平常的举动,没想到转发量这么高。也有游客认出了我,说向我学习,我觉得特别惭愧。有一些评论说我是“扫地僧”,我没有达到那么高的水平。

记者:在传承和宣传颐和园文化方面,未来你还想做些什么?

张旭:我希望让更多游客了解颐和园的历史,也愿意向颐和园的讲解员、老师学习更多建筑知识,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有机会给游客们讲讲。保洁是我的本职工作,我也希望颐和园里面都干干净净的,为公园的优美环境做出贡献。

除了颐和园里的“扫地僧”,这些人也都身怀绝技——

博物馆门口有位“扫地音乐家”

61岁环卫工“琴动”成都

10月9日,成都博物馆门口的大树下传来阵阵悠扬的小提琴声。《成都》《我和我的祖国》《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曲子,引得不少人驻足欣赏。拉琴的是61岁的环卫工人汤道宣,在网络上大家称他为“扫地音乐家”。

汤道宣出生于四川达州的一个小山村,1986年他在乡里中学当数学老师时接触到了小提琴,便开始自学。后来他南下广东经商,便再也没拿起过小提琴。

2010年来到成都定居后,汤道宣重新拾起了自己的音乐梦,开始练习小提琴。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后,汤道宣就将小提琴放在他的快保车里,工作结束后便会在打扫区域附近拉上几曲。

久而久之,汤道宣拉琴的视频出现在了网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有的人还慕名前来欣赏他的表演。

今年7月,汤道宣作为成都优秀环卫工人代表参与成都大运会火炬传递。汤道宣说,自己在成都找到了归属感,希望通过环卫工作让大家看见成都美丽宜居的城市形象;通过拉小提琴“伴奏城市”让大家看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写字楼里有位“清洁工画家”

她51岁学画,56岁走红

57岁的王柳云,普通人的皮囊,滋养了独特的灵魂。

她前半生的人生轨迹:出生于新化山村,考进重点高中,因贫辍学,学艺、结婚、生育、丧偶、再婚、打工养家。

2017年,女儿大学毕业,王柳云按下人生下半场启动键:51岁学画,54岁“北漂”,56岁因“清洁工画家”标签走红,57岁出版第一本书……

7月长沙,骄阳似火,王柳云一袭红色长裙,携著作《青芥人生》《月光不迷路》签售。

“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她新化口音厚重,语速很快,“我是一个简单的人,打工养活我的身体,画画、阅读、写作等文艺创作养活我的灵魂。”

谈及“清洁工画家”标签,她眉头一皱:“我不想被定义。为养活我和丈夫,我打过许多工,清洁工只是其中一份。”

她言行举止间透着一股新化“梅山蛮”式的倔强与泼辣。

一边做保洁,一边画画

历经生活苦难与孤独,饱受异乡漂泊与碾压,王柳云前半生颠沛流离。

出生于娄底市新化县一个农村家庭的王柳云,17岁时考上当地重点高中,却因家庭贫困而辍学;21岁时,她卖掉了家里的25公斤大米外出学农艺,回乡后做花木生意赚到“第一桶金”。当时,王柳云对未来充满美好展望。不曾想婚后第七年,丈夫车祸去世。

她只能远走深圳打工。

生活的困窘终究没能湮灭她骨子里的浪漫。

再婚后,为了养家,王柳云做过饭店帮厨和服务员,进过厂,踩了12年缝纫机。

2017年,女儿大学毕业,王柳云想要“为自己而活”了。“在新闻上看到福建有个油画村免费教画画,称‘人人都是艺术家’,一下打动了我。”就这样,王柳云在51岁时作出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去福建双溪镇学画画。

也许天赋使然,抑或苦难生活不曾消磨她的浪漫“细胞”,“画画是苦闷生活里透进的一束光。”在学画的第四天,她卖出人生第一幅画,赚了150元。画室的老师鼓励她:“你很有天赋,继续画,明天再帮你卖一幅。”后来,她靠卖画的收入买了一辆车。

“我‘傻’一点就行,用我的‘傻’去对抗当下大行其道的聪明。”为追逐这束光,她辗转深圳、河南等地,边打工边学绘画。在深圳时,老师嫌她年纪大不愿教,她就蹭着学习、临摹,用了近1年的时间锤炼画技,“在深圳我算是‘大学’毕业了。”

2020年,54岁的王柳云“北漂”,在写字楼内当清洁工。一边做保洁,一边画画,理想与现实就以这样特殊的方式拥抱了。

公司主管反对她工作间隙画画,但她仍然坚持,最终在写字楼卫生间旁的闲置空间,争取到一块用于绘画的“清净地”。她说:“别人一上午的活,我两个小时就干完了。其余时间我就画画。”

有人说,她的画和经历像梵高。王柳云从不这么认为,她“半路出家”,画画源于对生活的感知,万物排闼入画来:山川明媚、乡野朴实、花草烂漫……油墨堆叠,色彩厚重,呈现为她最喜欢的样子。“山是怎么拐弯,水是怎么流淌,好的就画,不好的就不画。就像写文字一样。”恣意洒脱,如她的性格,如她“养活灵魂”另一种方式——文字。

自喻为又苦又辣的“芥菜”

7月22日,王柳云带着她的新书——《青芥人生》《月光不迷路》,回到长沙推介签售。

她把自己比作一种植物——又苦又辣的“芥菜”:“新化话喊‘青萝卜’。我是上面的叶子,最不起眼,味道苦又辣,但生命力顽强,能治瘟病。”

在平凡的生活里,阅读是精神的原乡,她热爱屈原的悲情浪漫,也曾被余秀华的“月光落在左手上”所打动;文字是她有趣灵魂的出口,生活的点点滴滴被记录,被“揉”进诗里、散文里。

在她笔下,新化人“自由且浪漫”,街道“每走在这儿,不由生出韭菜拌洋葱的古怪感觉”,土话“几多檀香味”,建筑“一路盖建农民的豪宅,有哥特尖顶式,阿拉伯式,欧式城堡的,扬州园林式的,奇出不穷,俨然巨大的万国公园”。

画画、写诗的王柳云当然是浪漫的,为一次江上船头的四目对视,20多年后依然不可忘怀而化作文字:见过你,记得你眼底秋波,照亮我天涯步履。

“知天命”之年成名,王柳云人间清醒:“保洁还是我的工作,有四千多块钱工资,能养活我和我的老公。”在从北京回长沙的当天,她5点钟起床,干完手头上的清洁活,才能出发。

在凡尘里,人们的日子过得各有姿态。“我考进重点高中,读了一年多,吃不上饭,没读完,所以没毕业,后来还一直想赚点钱去自费读个大专什么的,为此痛苦了一辈子。”她说:“直到后来,首先是自学画画得到大家承认,又开始用文字表达,才慢慢忘却刀割的痛苦。”

热爱照亮平凡人生

热爱往往能在平凡中创造不凡。张旭作为一名普通劳动者,能够一直心怀热爱,始终坚持对平凡工作价值的探寻与追求,颐和园“最强扫地僧”的走红看似偶然,其实是热爱、专注、行动力所成就的必然,更是对无数平凡岗位工作者努力发光发热的正向激励。

像张旭这样的现实版“扫地僧”其实还有很多,他们表面上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却有着令人意想不到的过人之处。无论是南京大学那位“保洁是生计,画画是生活”的大姐吴立娣,北京大学一边当保安一边在电子屏上绘画来表达自己想法的“神仙大叔”才志坚,还是写出1000多首诗发表在打饭窗口上的“厨师诗人”宋成宝,他们都是在茫茫人海中闪着耀眼光芒的人,都是用热爱照亮平凡人生的人。

当一个人心中有了热爱,就会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支撑着他,面对生活的琐碎能够更加平静与从容,能够让人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意义与价值,也会更加坚定自己的内心,不会轻易被外界的纷扰所累。

“我不希望成为‘网红’,我希望全国人民都多来颐和园”,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张旭身上有着难能可贵的清醒。热度与名誉,一方面是契机,比起自己被关注、被“火”,张旭更希望建筑之光能被更多人看见,另一方面也是考验,人性与初心往往在这时得以真正的彰显,张旭的清醒背后是对建筑文化和自身职业纯粹的热爱,是普通人向他人和社会释放的善意与光亮。

颐和园“最强扫地僧”用他的方式由衷而质朴地爱着这个世界,在每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里不断找寻着学习、工作、生活的意义。心中有梦、眼中有光、脚下有路,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做着何种工作,我们都应心怀热爱,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方能在平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综合来源:北京日报、新京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网、湖南日报、红网)

工人日报客户端【打工新鲜事儿】 第733期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中移动能力中台月分发量超600亿次 致力于打造信息技术能力开放共享新生态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