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原标题:发掘五千年前的城池 他在遗迹中寻找沟通历史和未来的密码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倪晶依 李炜

湖北沙洋县的城河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城址,是我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项目。30岁就主持这个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彭小军,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工作队负责人,他一毕业就扎根田野,在一线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他说考古的过程就像“警察破案”。

城河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双村村和龙垱村。去年,彭小军带领的考古团队在早期卫星影像上发现,城内的一处地面有部分凸起,怀疑也是一座古城墙。在今年的实际勘探中,团队进一步证实了这是一处人工遗迹的猜想,并正式展开发掘工作。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有可能它比原来发现的城墙更早,也意味着它这个城市从小到大的过程。但这些都只是推测,所以一切都得等待接下来发掘之后来确认,这就是考古的乐趣,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

彭小军:扎根田野 细心求证

彭小军说,考古需要极大的好奇心。2003年,自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他,带着对人类文明起源的好奇,考入西北大学考古专业。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原来以为考古就是发掘文物,研究文物的精美程度这些,但其实不然。这些文物背后,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实是非常精彩的,也是考古学关注的最重要的内容。因为我们通过一些多学科手段,知道这个碗里边当时盛的是小米,还是盛的是水稻,盛的是肉,还是盛的其他食物。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DNA判断族群的来源,甚至还通过锶同位素,知道这些人到底是以前在哪生活的,后来搬迁到了哪里,这些就是比我们原来认知的考古学更有意思。

探究文物背后的世界,找寻遗迹中蕴含的沟通历史和未来的密码,对考古学全新的认识,打开了彭小军的视野。2011年,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启动,研究生毕业的彭小军被派往湖北城河遗址开展田野调查。最初,他并不知道这里会发掘出什么。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老师跟我说,任何遗址只要我们去思考了,它都是一个好遗址。我理解是任何一个小遗址,只要我们认真去思考了,它都会给我们提供不一样的地方。

带着这份认真,彭小军扎了下来。常年在户外,经受风吹日晒,酷暑严寒,但他却乐在其中。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这个里边就跟我以前想当警察一样,它是有一个破案的过程。比如说我们发现这块土,通过这一小块的土,怎么样才能知道它是个什么样的遗迹,这就需要不断地去找证据,找线索去扩充它,去论证它。这个过程也非常享受,也非常有意思。

近年来,国家考古项目不断上新。2015年,彭小军所在的城河遗址,从中国社科院的项目变成国家支持项目,项目支持经费翻了两番,团队的装备和保障陆续更新。刚满30岁的彭小军就独当一面,开始主持发掘项目。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我们生活在一个好的时代,这个时代可以说是百年难遇。我们可以做更多的这样一些研究,去了解我们的中华文明的一些故事。

2017年,城河遗址的考古发掘迎来重大进展。彭小军带领的考古队在北城垣外侧200米左右的王家塝勘探发现了屈家岭文化时期的墓葬。当时彭小军推测,这里可能有一种名为独木棺的葬具。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在这个发掘过程之中,发现有一种灰白色的这些痕迹。看很多报告提到可能是水土沁进去发生变化的一些东西,是自然形成的,跟人为没有关系。但是我在发掘过程之中注意到,它好像是有一定形状的,它这个痕迹是不断向下延伸,而且是上边宽下边窄。

不错漏每一个细节,大胆猜想,细心求证。最终,墓葬区的葬具被证实为独木棺,这也是在长江中游的屈家岭文化首次确认这类葬具。

就这样,经过12年的持续发掘,最初的这片小土包中陆续发现了护城河、城墙、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祭祀遗存等,像拼图一样一点点拼起五千年前这座城池的样子,这对于认识五千年前的长江中游社会结构、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这个城里边有大型建筑,有小房子,并且还有祭祀台、有广场。在墓葬区等级非常明显,这就代表着当时人出现一个社会分化,所以也代表了一个文明曙光的出现。通过自己的双手,能够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作出自己的贡献,从一个考古工作者来说,也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自豪。

2019年,湖北沙洋县城河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彭小军这个北方汉子,也硬是把自己活成了南方人。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在湖北待到冬天之后,就是脸冻破了,流着那个黄色脓水,特别疼。在村里面住,因为虫子特别多,身上咬得到处起红疹,然后也经常发烧感冒,但是现在已经彻底变成一个湖北人。

对历史触碰 怀着敬畏之心

从初出茅庐的考古小兵到团队负责人,12年里彭小军从不懈怠。在他负责的考古现场,要求总是很多,每天都要打扫,不能有杂草,工具也不能乱摆。因为在他心中,每一次遗址的发掘,都是对历史的触碰,必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

考古队员、90后技师 付晗璋:中秋国庆双节他都没有回家,一直在这个工地,指导我们去发掘、学习、做记录,而且非常细心谨慎地去处理这里面每一件文物、每一个遗迹。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我们每一次发掘、每一个探方相当于在触摸5000年前人的一些信息,在追寻我们祖先的足迹,在追寻着我们祖先的故事。把这个遗址发掘好,首先把它保护好,把遗址信息最大程度地提取,不让信息流失,留下更多记录。这就是对祖先的负责,对国家的负责。为我们的祖先在书写历史,也是在为我们在书写历史。

十几年如一日的野外考古发掘研究,让彭小军成为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骨干。如今,随着公众对考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彭小军还通过讲座、博物馆讲解等活动做科普,让更多人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 彭小军:总书记重要讲话里面提到要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对我们这些年轻的一代人来说,既是责任也是能满足自己成长的一个机遇。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考古成果,能更好地理解我们中华文明,那样我觉得自己没有辜负青春。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超30万人看升旗,北京三家共享单车企业发起联合调运保障交通有序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