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於若飞:向阳而生的救援队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进入暑期以来,甘肃蓝天救援队队长於若飞一直没闲着。夏秋季节甘肃各地自然灾害易发频发,除了应对各种突发的应急救援,於若飞还组织蓝天救援队积极参与各种防灾救灾演练,“一方面拉练队伍,同时也向更多的人传授应对突发情况的技能”。
在甘肃,说起应急救援,可能没有人不知道於若飞和他的蓝天救援队。作为社会救援力量的先行者,近年来,於若飞和他的队伍闪耀在全省应急救援的主战场,蓝天救援队靓丽的蓝色制服一出现,便点燃很多处在困境中人们的希望。
十年磨一剑,在公益救援的路上,33岁的於若飞走出了一片天,赢得了各界的广泛好评。在他看来,“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却也收获着不一样的人生”。
2012年5月10日,他老家甘肃岷县发生暴洪泥石流灾害。5月11日,在西安念书的於若飞听到消息后当晚便向老师请假,第二天一早到达岷县便进行抗洪救灾的志愿服务。
5月12日晚上,於若飞在岷县当归城蓝天救援队指挥部见到了前来救援的蓝天救援队员。他发现,这支由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组成的队伍人员齐整、行动专业,在救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於若飞第一次参加蓝天救援队的救援行动,是在水库里寻找遇难者遗体。“我当时有恐惧,有好奇,但我更多的是排斥。”他很不理解地问队长,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大精力去找“死人”,而不去帮助那些活着的人?
队长告诉他,不能称呼灾难中的遇难者为“死人”,而要称他们为遇难者,“他遇难了,我们就要找到他,让他入土为安,因为这是对逝者最大的尊重”。在那一刻,於若飞也明白了专业理念在应急救援中的独特价值。
其间,当队长问他愿不愿意加入蓝天救援队时,於若飞给了非常肯定的回答。“但对我来讲,当时思想并没有那么成熟,更多是觉得能做好人好事,还能穿着非常好看的救援服,非常帅气,也满足了心里的英雄情结。”他说。
2013年四川雅安发生地震时,於若飞还是个大二学生,他第一时间跟随陕西蓝天救援队前往雅安市芦山县参与地震救援。有一天,一名媒体编导来指挥部采访蓝天救援队队长,采访间隙和於若飞闲聊起来。
“你觉得救援的最高境界是什么?”编导问他。“救援的最高境界就是挣钱买装备,学技术,能快速地去救人,这就是救援的最高境界。”於若飞回答。
但这位编导告诉於若飞,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救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救援,当你把你学会的知识传播给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教会每一个人如何学会自己救自己的时候,就不需要救援了。”编导的这段话,让年轻的於若飞醍醐灌顶。
雅安地震救灾结束,恰好是五一假期,於若飞并没有回到西安的校园,而是先回到上了几年高中的兰州。“在QQ里去找大学生的群,找到之后加进去告诉他们我想成立一个大学生的蓝天救援队,专门为像我这样的大学生进行防灾减灾知识传播和普及。”
有17个大学生响应了他的号召,但正值假期,其中7个已经回家了,於若飞就跟其余10个同学在一个地下室的咖啡店里简单开了会,正式成立了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大学生学习能力强,学到知识后进入社会立马就能用得到,也有非常好的传播效率。”他们打算专门为大学生开展防灾自救知识的普及,同时带动更多人了解应急救援知识。
兰州大学生蓝天救援队成立时间不长,2013年7月,岷县又发生了地震,於若飞跟周边省份的蓝天救援队一起赶赴家乡参与地震救援。“这次救援,我的身份和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於若飞说,在这次救援以前,自己都是以一个执行者的身份参与救援的,而在这次救援中,队长派他和岷县的指挥部做协调统筹工作,他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了管理者,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岷县地震救援结束之后,队长告诉他,岷县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繁,急需专业应急救援力量,甘肃各地环境差异大,自然灾害相对频发,也应该成立一支专业的社会救援队伍,作为政府的辅助力量参与灾害救援。
听了队长的一席话,於若飞深刻认识到,这正是自己要奋斗的事业。2013年10月,在3位伙伴的协助下,於若飞发起成立了兰州蓝天救援队,致力于打造一支关键时期用得上的救援力量。
在兰州蓝天救援队成立之后,因为还在上大学,於若飞经常工作日在西安学习,每周五晚上坐火车回到兰州和队员一起训练,周日晚上又坐火车回到西安。这样的日子整整坚持了两年。大学三年,他光是这样奔波在路途上的里程就有16.7万公里之多。
兰州蓝天救援队参与的第一个救援令於若飞难忘。当时的任务是救援一个溺水小孩。到了现场以后,於若飞发现,孩子已被一个采砂船老板捞起来,用绳子拴在采砂船边上。老板跟孩子父母要两万元,才肯让他们把遗体带走。
“我很清晰地记得,孩子母亲戴的是一个有很多线头的头巾,父亲穿了一件洗得发白的中山装,身上有3个补丁。当说到收两万元时,父母脸上露出了难色,但是他们还是很坚定地回家去借钱。”於若飞回忆道。
第二天下午,遇难孩子的母亲提了一个装面粉的袋子,袋子里装着钱,里面最大面额只是10元,半袋子钱只有5400多元。看到这些,於若飞就跟派出所的警察一起去和这个老板谈,从两万谈到一万五,从一万五谈到一万,最后老板说如果再谈下去,就把绳子解开,让孩子的遗体飘下去。
当时,救援队刚刚组建,没有技术,没有装备,也没有能力去参与这个救援,回兰州的路上,於若飞一句话也没有说。“我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努力,买装备学技术,以后再遇到这种事的时候,一定一分钱不要帮家属把遗体打捞起来。”他说。
大学毕业时,好多人都去了大城市发展,於若飞也面临选择。“好多人都去了北上广,那么我的家乡怎么办,虽然我不是个人才,但我也想为家乡做点什么。”怀着这样朴素的初心,於若飞毅然决定要回兰州继续做蓝天救援队。
之后的几年,在於若飞的带领下,救援队的队伍在不断发展壮大,专业能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同时也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急需在管理上再上新台阶。2018年,经人介绍,於若飞前往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学习专业的公益运行和管理。
“献爱心、影响更多的人献爱心、做有效的资源整合、引领行业文化的发展。”在深圳学习期间,於若飞才觉得,原来之前做的很多事都是很基础的领域,事业要发展还需不断改革创新。学成回来后,他便对救援队进行了多方改革,现在队伍也一步步朝着想象的方向发展。
“我慢慢地明白,其实公益的落脚点是基层,社会当中的每一个行业都跟公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公益最大的价值就是促进社会治理进步和更加现代化。”於若飞说。
从做蓝天救援队到现在,於若飞和他的队伍已挽救幸存者90人,挖掘打捞处理遇难者遗体374具,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课900余场次,为32万余人提供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此外,已经有近30万人接受过他们的专业培训。
近些年来,救援队的工作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於若飞介绍,“政府逐步在肯定我们,认可了我们的成绩。省级应急部门每年都会给我们配备一些更新的救援装备,兰州市级财政和市级应急部门每年会有一些资金的扶持,相信以后支持会越来越多”。
“能做这么一件为更多的人去着想,为更多的人去拼命,让更多的人受益的事情,虽然充满艰辛,但十分有意义,我会勇往直前,继续努力!”於若飞说。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