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将铜炉文化带入年轻人视野
杨颖 青年报记者 孙琪
去名山大川旅游,常见古寺于郁郁葱葱的山间,门前有高大的铜炉屹立,香烟袅袅。看古装影视作品,也可见富贵人家书房,有铜炉静卧于书桌之上,花格漏栅的炉盖上,有一缕青烟缭绕。而今,铜炉实际使用不多,但在喜欢收藏或讲究文气的家庭,多宝阁上、陈列柜中,也时常有造型雅致古朴的各式铜炉,给现代的居室带来一点传统韵味。
陈冠丞,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之子,陈氏铜炉及巧生炉制作技艺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铜失蜡铸造技艺”传承人。他说现代人收藏铜炉,未必过分追求传统。
铜炉:越来越受藏家喜爱
铜炉,焚香之器具,是中国古代铜器一个独特的品种。细分,包括炭炉、温酒炉、熏炉、手炉等,这些铜制的炉具,有的用于取暖,有的用于加热食物,有的用于熏香,也有的作为礼拜祭祀焚香之用,这些铜炉基本上都是实用器具。但和瓷器、玉器等其他中国古代实用器一样,古代铜炉同时也是艺术品,并且深深地刻上了传统吉祥文化的烙印。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铜炉的实用功能逐渐减少,特别是加热的功能基本消失,仅留下了焚香、熏香等小众需求。与此同时,由于铜炉特别注重设计,艺术性很强,作为收藏品,铜炉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
江苏苏州巧生炉博物馆,陈列着以中国铜炉大师陈巧生命名的“巧生炉”和他儿子陈冠丞“冠丞恭造”品牌约300件铜炉作品,可谓中国铜炉之最。这些作品,小的仅盈盈一握,大的宽达数尺。制作精良,独具匠心,有的古朴典雅,有的妙趣横生,有的精致细巧,有的粗犷豪放。几乎每一只铜炉都能让人欣赏好久。
考虑到铜炉是一项传承久远的艺术样式,现在的年轻人不一定明白它的功用,博物馆里还特别设计了复原商周、汉唐、明清等时期的铜炉陈设和应用环境。于是,我们看到了啸聚山林的文人雅士,幽篁中品茶,山石上一具铜炉散出幽幽的香烟;或者,知音相聚,抚琴吟诵,有炉中香助兴;也有书香氤氲的书房,铜炉中的袅袅香烟让人明目清神……
信步徜徉,不知不觉走出铜炉博物馆时,你会突然觉得,以前并不稔熟的铜炉,居然有那么丰厚的内涵。
家传:辉煌历程却充满艰辛
被称为“苏州市民间工艺家”的陈冠丞是90后。十六七岁,很多孩子还在打游戏,他就开始学习铜炉制作了。
陈冠丞父亲陈巧生,字彦岐,号炉香居士。出生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朝起从事铜炉和铜器制作,陈巧生是家族技艺的第三代传人。自20世纪70年代起,陈巧生致力于挖掘、恢复自明代起逐渐失传,至民国时期已完全失传的宣德炉制作技艺。40年来,陈巧生在家人的支持下,通过遍访各大博物馆、查阅古籍和数千次试验,终于复原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几十道关键工艺。
陈巧生制作的仿古铜炉,严格遵循古代工艺和制作技艺,造型典雅,工艺精湛,皮色润和,古色古香,宝光内敛,充满灵气,与清明宣德炉毫无二致,不可分辨。作为当世中国铜炉精品,“巧生炉”的特点可归纳为:原料珍贵——铸炉过程中除铜材外,还添加金、银、锡、镁等贵金属,令炉体格外细腻;炼次繁多——炉材经过十二炼,炉质纯细,如婴儿肌肤;炉呈宝光——遵循古法所制作的宣德炉,无论材质、器型、皮壳、神韵都堪称经典之作,传递出中国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感和厚重感。
辉煌的历程却充满艰辛,陈冠丞说起学习铜炉制作的初心,他告诉记者:主要是因为看到父母太辛苦,想为他们分担一些压力。在陈冠丞记忆中,父亲这一辈子都在努力地制作着他的铜炉,力求每一具铜炉都符合前辈留下来的要求和标准。随着铜炉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少,父亲做炉子就一直在亏损,压力一日大于一日。
于是,陈冠丞主动接棒,开始了他的铜炉制作生涯。
创新:丰富年轻人的艺术边界
从小跟着父母在铜炉制作车间进出,耳濡目染,陈冠丞学习铜炉制作很快。但是,随着逐渐入门,他也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制作的铜炉,除了一些特定场合,个人爱好者大多是60、70后,甚至还有50后,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极少。
大约在2008年,他向父亲提出了铜炉设计制作创新的想法,一辈子按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标准做炉子的陈巧生一时有些懵懂,不过,下意识里他也觉得创新是一个应该要重视的新课题。
课题提出了,如何创新?瓷器、红木器具等在生活中的使用更加多,因此,器具设计随着社会发展所作的改变比较多,陈冠丞通过对其他行业创新的研究和学习,开始悟到了一些创新的门道。
2019年,陈冠丞终于制作出了一件上佳的作品:《姑苏繁华六景亭式炉》。作品汲取苏州园林中的亭子造型制作炉身,亭身六面合围,将苏式花窗与浮雕工艺相结合,刻画出著名的姑苏六景,香烟缭绕、飞檐流光中,拙政春阴、虎丘斜塔、子胥宏门、寒山古寺、山塘夕照、枫桥夜泊一一在眼前展开。作品融姑苏美物、美亭、美景、美色、美意于一体。
有了好的开端,陈冠丞进一步拓宽了眼界,他向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汲取养料。一次,他看明代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图中画了一块太湖石,陈冠丞觉得这块太湖石的造型很美,他便将它做成了一个铜炉。作品问世,说好的说不好的都有,最后,陈冠丞将资料拿出来,那些说他不遵传统的才哑口无声。
陈冠丞向同行学,向其他行业学,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也向更多的经典作品学。国内的博物馆、拍卖会的展示会,他都是常客。
记者问他,如何才能更快地学会鉴赏和鉴别,他半开玩笑地说,去看最贵的艺术作品。在他看来,只有看多了优秀作品,审美能力才能提高。有了审美能力,才有可能学习收藏。
在陈冠丞的推动下,巧生炉和冠丞恭造两个品牌已经入驻得物App,用创新产品将铜炉文化带入年轻人的视野,丰富年轻人的艺术边界,为他们带来更多的文化选择。(受访者供图)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