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新华社南京8月8日电 题:忠诚之歌——追记“红色传令兵”冯士友

新华社记者刘亢 朱旭东

一间普通的办公室,窗台上,放着一盆仙人掌。

这是江苏省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员冯士友的遗物。

“这么多年了,它就这么大,几乎没怎么变。”睹物思人,陈铁冰不时为这盆仙人掌浇浇水。11年前,他走进这间办公室工作时,这盆仙人掌的主人刚刚倒在岗位上。

无声奔波、无声倒下:以生命践行“无声誓言”

冯士友,1956年出生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1988年,江苏省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成立,他积极向组织申请,成为一名光荣的机要交通员,担负起保障党中央政令畅通的神圣使命。

人在旅途、以车为家、责任如山的事业从此开启。这一干,就是24年。

2011年8月13日,冯士友与同事姚咏执行任务从北京乘列车返回南京。和往常不一样的是,前来接站的同事发现冯士友走路有些恍惚,以为他没休息好。

车辆抵达江苏省委大院后,同事将冯士友扶到沙发上躺下。冯士友示意他们先去完成任务,自己躺躺就好。

“我以为他真的就是累了。为了让他放心,我赶紧忙着去登记、签收文件,完成最后的任务。”然而,姚咏再回来时,发现冯士友已瘫倒在地,神志不清。

经紧急送医检查,冯士友被诊断为突发性脑干出血。虽紧急协调专家会诊、全力救治,遗憾的是,冯士友终因病情恶化,于2012年4月3日去世,年仅55岁。

“老冯办事认真,干起活来不要命。”老同事何贤林这样解读冯士友的猝然离去。

何贤林年长冯士友两岁,在机要交通岗位上,冯士友却是他的“老班长”。两人在承担繁重的发文任务的同时,还要经常“跑班”在省内押送机要文件。“遇到跑班任务,老冯就睡在单位沙发上。他怕家里的事影响第二天任务。”何贤林回忆。

特殊的工作性质,机要交通员乘列车往返北京,用的是独立场所;在省内执行任务,都是专车专送。不知情者也许心生羡慕,然而,其执行任务的巨大压力、经受的各种煎熬,非常人可以想象。

机要交通押送的物件,都是机密中的机密,不容任何闪失。机密物件不能离开交通员视线,执行押运任务通常是两个人,互相配合,轮流值守。冯士友和同事的许多时间,都在往返北京及省内各地的火车上、汽车上度过。不管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只要有任务,他们必须在传令的哨位上坚守,确保押运之物的绝对安全。

“比如,乘列车执行机要押送时,是不允许自由活动的,上厕所只能轮流去。我们只有自觉减少喝水,尽量做到不上厕所。躺在舒适的铺位上,我们没有真正入睡过,因为任务在身。只有真正完成任务交接后,才能松口气,赶紧找地方补觉。”陪伴冯士友执行最后一趟押运任务的姚咏,回忆他们旅途奔波的一幕幕。

“多年来的连续劳累,是压垮他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姚咏说。“使命重于生命”——冯士友倒下时示意他们完成最后任务的那一瞬间,永久刻在人们的脑海。

始终如一、万无一失:以“军人”之责履行使命

安全、准确、及时地传递党和国家秘密,是机要交通员的核心职责。然而,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高度专注、始终如一,确保押送物件万无一失,并不容易。

2003年暴发非典疫情时,冯士友和同事们依然轮流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之间。“社会可以因为疫情按下暂停键,机要交通不可以。”老机要交通员于传军回忆说,当时他们戴着口罩,上车后将车厢门一关,单程在密闭的车厢内一待就是10小时。

因为北京是非典高风险区,回到南京后,他们一度处境艰难。面对要么停止出班,要么全家禁足的两难局面,冯士友毅然决定驻守机要交通哨位,将年迈的父母托付给妻子照顾,自己连续数月吃住在办公室。后来,为减少疫情传播风险,对机要件中转地作出调整,冯士友和同事们又日夜奔波在沪宁高速上。

机要交通高度的政治性、特殊性、保密性等特征,决定了这支队伍的准军事化管理,要求每一个机要交通员具备高度的纪律约束性、强烈的责任心、过硬的业务能力。

在“发文”岗位上时,冯士友是何贤林的“老班长”。开始时,何贤林认为“发文”工作很机械,谁都可以担任。但冯士友用实际行动告诉他,“发文”工作很不简单。

将机要运送文件登录入档、送印刷厂、分装信封、保密包装、核对信息……一套严格的程序下来,常常忙到晚上十一二点。“老冯经常强调,首先不能出任何差错;其次,必须保证交送时间,绝对不许出现错过机要交通局车次的情况。”何贤林说。

让何贤林惊讶和佩服的是,由于高度认真和用心,冯士友能从众多密件的铅封上,一眼看出端倪,做到防患于未然。

“从铅封的完整度和记号笔迹,老冯能看出是谁铅封的。如果铅封不完整或笔迹比较陌生,他严加检查。他对文件序号的变化特别在意,以避免可能出现的发送错误,保障了文件发送的绝对安全。”

保密,是机要交通员的重要工作原则,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绝对不说,即使对最亲近的人。

冯士友的妻子汤传兰回忆,冯士友在家时话不多,除了看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就是忙自己的事。她知道丈夫在省委办公厅机要交通处工作,但从来不知道他的具体工作内容,因为他在家从来不说工作上的事。一次,汤传兰好奇问道:“你整天忙什么?神秘兮兮的。”冯士友回答:“保密的事,能跟你说吗?”

冯士友手巧,是个热心肠,在单位经常帮同事理发、修理打火机之类的,回家爱帮邻居修修水管、弄弄电器,邻里关系很融洽。有的邻居知道冯士友经常到北京出差,提出想跟着他一起去玩玩,他总是笑着说:“现在不行,等我退休了,一定陪你们去北京好好转转。”

“他整天忙忙碌碌,衣服都是自己收拾的,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他说,他就是半个军人。”汤传兰说。

心底无私、奉献为志——“红色传令兵”前仆后继

长期以来,冯士友在保密环境下从事神圣的机要交通工作。但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内心无私而敞亮。

冯士友的父母是连云港东辛农场退休职工,家中兄妹5人,他是老大,父母平时的生活开销、医疗开支主要靠冯士友补贴;妻子汤传兰腿有残疾,又患有眼疾,需要长期用药。即便紧着过日子,冯士友从不沾公家一星半点儿。

冯士友去世后,人们在收拾他的遗物时,发现他的公费医疗证一片空白。“他的公费医疗证不仅没给家里人用过,自己也没用过。”和冯士友在省委共事最早的一位同事说,他的发病是有先兆的,但他心里只有工作,对自己的身体从不在意。

在妻子眼里,冯士友是个顾家、懂爱的男人。每次完成任务回到南京,他都要亲自去菜场买菜,为家人做一顿大餐。“酸菜鱼、芦蒿肉丝、炒空心菜……做得比饭店味道都好。逢年过节,家里都是他掌勺。这么多年过去,我还在回味他的手艺……”汤传兰眼里泛着泪光。

翻着十多年前父亲写给自己的一封封信,还有父亲为他参加考试精心收集的一份份剪报,儿子冯晓冬悲从中来。

“我小时特别调皮,父亲没少操心。高中毕业后,他让我到军营里磨炼成长,这是改变我一生的决定。”如今,已经做了父亲的冯晓冬,愈发体会到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和用心,愈加怀念父亲。

离世11年,同事们一直忘不了这位以身殉职的机要交通员。

2012年,陈铁冰到机要交通处工作时,是处里最年轻的一员。“老冯当时还在抢救。组织上很关心,经常去医院看望慰问,我都去了,算是送过老冯一程。”陈铁冰接过了前辈的接力棒,也接过了冯士友留下的那盆仙人掌。给未曾真正谋面的“师傅”留下的遗物浇浇水,既是紧张工作之余的休憩,也寄托着一份念想。

“说起来,我们挺像仙人掌的。”陈铁冰对记者说,“仙人掌的生存能力强,身上布满了刺,外人不便接近它们。我们从事机要交通,不与外人打交道,外人也不能了解和接近我们。不管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我们都要保证完成任务……”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薛佳玉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