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守家创业的“夫妻档”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在县城开过手机店,在老家大岔河村种过木瓜、柚子、芒果、火龙果、荷包豆,还挖塘养过鱼虾……几年间,夫妻俩不言苦、不放弃,不断尝试,只为点亮心中的创业梦。
如今,他们已小有成就,南华县种植荷包豆的农户几乎没有不认识他俩的。这对夫妻,男的叫彭正周,女的叫许春艳。
彭正周告诉记者,2021年是他们创业正艰难的时候,他和妻子开着车去村里挨家挨户推广种植荷包豆。一年下来,风雨无阻,行程11万公里。
付出终有回报。如今,南华县不少农户开始种植荷包豆,也尝到了实惠,而荷包豆的种植面积也在一天天地扩大。
为什么这对夫妻要大力推广荷包豆种植呢?
许春艳说:“荷包豆种子是我家老彭从大理巍山带回来的,试种之后效果很好。这几年,我又到多个省份了解荷包豆的消费市场,发现福建、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的需求量都很大,同时缺口也大。于是,我们判定规模化种植荷包豆,收益肯定差不了。”
认准了一件事,就努力干出点样子来。在创业这条路上,彭正周和许春艳有着一致的目标和坚定的决心。
荷包豆种植规模扩大后,彭正周和许春艳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运营开始走上正轨。在当地政府和农业农村部门的支持下,目前合作社种植荷包豆600亩,同时带动1760户农户种植荷包豆超过3000亩。
彭正周告诉记者:“有了农户支持,现在合作社可以实现荷包豆周年供应,每年最少能供应800吨,每亩最低为农户带来收入4000多元,高的近万元。我们给农户承诺,收购荷包豆的资金结付不过夜,让大家伙儿种得安心。”
渐入发展佳境的彭正周和许春艳又开始琢磨“大”事情。
在与农户的交流中,彭正周发现当地农户搭设的荷包豆棚架投入较高。为帮助他们降低成本,彭正周和许春艳动了不少脑筋,通过改变棚架材料、改进传统搭建方式,最终做出新式“豆网”。许春艳说,新式“豆网”每亩能为农户节省成本近千元。
现阶段,彭正周和许春艳又开始在荷包豆加工端做文章。2022年底,在东南大学团队的帮助下,合作社开发了荷包豆预制菜、荷包豆代餐粉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还需要不断地改进,但彭正周和许春艳坚信这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提升荷包豆附加值的必经之路。
生长在乡土上,成就在乡土间。创业之初,许春艳就开通了抖音、快手账号,彭正周是她的“御用”摄像师。许春艳说:“一来想记录我俩的创业历程,二来也想积累一些粉丝,把农村的特色产品销售出去。现在,我俩又多了个想法,把农村的美展示给大家,展示给那些心里装着家乡却漂泊在外的大学生、务工年轻人,希望与他们一道,成就一番事业,也鼓励那些正在创业的年轻人,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