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曾经预见长三角崛起的陆大道,用力对抗着病痛,更用力站起来说真话(引题)
燃烧自己,直到不能动为止(主题)
解放日记者 陈抒怡 张煜
2012年的一天,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接到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的电话,说要请几位朋友聚一聚。电话那头,陆大道语气平淡:“为了庆祝我又出生了,迎来了第二次生命。”他似乎已经从心理上接受了自己是个残疾人。
之前的一年多,对于陆大道来说是极为艰难的一段时间。2011年3月29日下午,陆大道照例去健身房游泳。为了缓解长期颈椎病带来的眩晕,医生建议他隔天游一次泳。但那次下水没到10分钟,陆大道就感觉身体不适,起来时突发脊髓损伤,导致第11节胸椎以下瘫痪。
距离那次意外已过去了12年,如今,迎来“第二次生命”的陆大道毫不讳言自己的身体状况,还直接把微信名改成了“残人言之”,他的工作劲头却一点也不像“残人”。
7月4日一早,连日高温的北京突然迎来一场暴雨,但距离采访时间还有20多分钟时,陆大道就已经坐上轮椅由护工推着出现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办公室。今年83岁的陆大道依然每天到研究所上班,通常上午8点准时到达,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下午1点30分回办公室,连春节也不例外。面对记者的赞叹,他却不以为然:“以前我每天的工作时间总要十二三个小时。”
上世纪70年代,年富力强的陆大道实地考察、研究全国几十个城市及其工业区的企业构成、基础设施与城镇服务配套资料,摘录及整理的笔记包括零星体会达数百万字,这些脚踏实地的调查数据为他后来提出“点—轴”理论模型和“T”字形宏观战略奠定了基础。
在脊髓损伤后的12年里,陆大道撰写了15篇学术论文、牵头编写完成5部著作,还发起了“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作了几十次学术报告……他起草的12篇咨询报告,内容涉及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大保护等。
2018年,陆大道被聘为长三角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对于长三角节奏飞快、变化巨大的这5年,老院士评价: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两层“害怕”
陆大道的办公桌上摆着厚厚一沓资料,不同时期的资料分装在不同的牛皮纸信封中,打开一个牛皮纸信封,就跃出一段历史。
1984年9月28日,乌鲁木齐博格达宾馆,一场关于西部地区大开发问题的讨论会正在举行。10位报告人围绕“将经济发展重点向西部战略转移”问题,展开了各式各样的论述,会议气氛热烈,一片掌声,似乎“向西部战略转移”已成为板上钉钉的事。
坐在台下的陆大道心急如焚。“我很害怕,害怕再来一次战略转移,刚刚开始的改革开放将面临困境。”陆大道看着信封里取出的论文手稿复印版,陷入回忆。1980年至1982年,陆大道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做访问学者,看到宿舍楼下的一个加油站内,蓝色价格牌上的数字每天都在往上翻。当时全球正面临石油危机,导致境外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东亚,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外部条件。
“不能转移!”轮到陆大道发言时,他快步走上台,直截了当提出反对意见,“受严峻的国际地缘政治影响,我国已经进行了十多年的三线建设,选址仓促,建设速度快,给国民经济带来了重创,但这是在当时的国情下不得不做的。”陆大道说,“如果实行战略转移,那将使大量的开发区、重点工程、政策配套体系建设变成无数的‘半拉子’工程,境外投资者和商人就将陷入不知所措乃至大规模撤资的混乱局面。这是完全违背空间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就可能半途而废。”
为了证明问题的严重性,陆大道特意做了计算,沿海地区要基本建成一批开放开发的城市并形成较强的综合实力,需要12—15年。
也是在那次发言中,陆大道提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论述——“点—轴”理论模型和“T”字形宏观战略。“点—轴”理论认为,在国家和地区发展过程中,大部分社会经济要素都在点上聚集,在点与点之间形成轴。这里的点是中心城市和各级居民点,轴是由交通、通信、能源、水源等连接起来的基础设施轴。将“点—轴”理论应用在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布局图中,可以看到,我国海岸地带与长江沿岸两大发展轴线在地图上交叉,形成一个大大的“T”字。
其实,陆大道发言时内心还有另一层“害怕”。“一个大写的英文字母,在当时提出,是不可想象的。”陆大道眯了眯眼睛。
在那次会议中,陆大道的发言引起了时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土局局长陈鹄、处长方磊的注意。他们邀请陆大道参加《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下面简称《纲要》)编制工作,并负责“全国生产力总体布局”的编写。之后,“点—轴”理论和“T”字形宏观战略作为我国生产力总体布局和国土开发的基本框架被写进了《纲要》。
1987年3月,《纲要》以草案形式在全国发布。正如陆大道所预见的那样,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连接多个中心城市的沿海地带和相当于5条铁路干线运量的长江及沿岸地带,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两条主动脉,两条发展轴在长江三角洲交会,带动人才、配套设施、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在此聚集、奔涌。“T字成了大国崛起在国土空间上的投影。”陆大道说道。
桐城传承
“你看这个门,点就像门上的合页,轴就像门轴,合页带动门轴,整个门板转动,就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发展。”为了让记者更好地理解,陆大道一指他办公室的门。
门背后贴着的两句话赫然在目:文章求清真雅洁,立身忌苟且攀援。落款,老桐城。这是最近几年陆大道最常用的落款,也将记者瞬间拉回到陆大道的童年,那是他和地理经济最初结缘的地方。
1939年,陆大道出生于安徽桐城柏庄。父亲早逝,陆大道和母亲一起生活,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并没有多少文化,但她家常式的教导很有用。至今,陆大道仍记得母亲对他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人就是要‘发狠’,要勤奋,要吃苦,要发狠到不能动为止。”
那时,陆大道脑子里就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自己家的村子比较小,而别的村子比较大,其中有什么法则在起作用吗?在初中上地理课时,他对中国的铁路网分布图很感兴趣,他想:为什么在铁路交叉处有圆圈标记的城市?为什么有的城市圆圈小且只有一层,有的是二层甚至三层?这些疑问正是陆大道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并长期从事经济地理学和国土开发、区域发展问题研究的起点。
现在,陆大道当然能回答这些疑问。“我讲一个故事,很久以前长江三角洲基本上没有人,但大片陆地已经形成,陆地上长满了草,从中原来的人移民至此,第一个人会去哪里?”陆大道自问自答,“第一个人可能在水边造了个小棚子,种下几亩水稻,生活得不错,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也搬来了,大家在这里共建设施、交换物品,这样就慢慢形成村落、集市、码头。”
这段浓缩的村庄形成史,也回答了陆大道提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是如何形成的。在未开发的地域内,任何一个经济客体,要存在和运行,必须要有其他客体与其产生联系,这样社会经济客体就在一个地域上集中起来,产生集聚效益。但是由于交通拥挤、水土资源供应不足、社会管理等问题,又要求实行一定程度的分散发展。这种聚集和扩散就逐渐形成了“点—轴”空间结构系统。
但有时候,地理的划分也很偶然。陆大道自称“老桐城”,他读的高中就是桐城中学。但2016年,他老家所在的枞阳县从安庆市划归铜陵市管辖,一度引发桐城派文脉如何传承的热议。
“我是桐城人,桐城派文章讲究清真雅洁,我也是这么要求自己的。”陆大道说。
为了真理
脊椎损伤后,喜欢到处考察的陆大道很少出差。和陆大道熟识的曾刚曾经邀请陆大道到上海开会,但酒店柔软的床铺成了一个大难题,他一躺上去,连翻身都很难。最后的解决方案是找了一块硬纸板铺在床上,至少能有个抓手。“一个如此要强的人,却偏偏得了这么一个病,太难了。”曾刚感叹。
在一篇题为《人生回顾与感怀》的文章中,陆大道写下这段心路历程:我经常回忆起少年时在村子里见过的“瘫子”,他被家人放在稻草堆边,蓬头垢面,单手举起饭碗乞讨,过十天半月,又被转送到另外的村子。可以想象,要不了一年半载,必死无疑。
不过,身体的痛苦最终并没有磨灭意志。在最初治疗的一年多里,陆大道每天努力进行康复锻炼,不敢落下一个动作。确认无法站起来后,他又顶住了驾校师傅的坏脾气,考取了残疾人专用驾照。在“第二次生命”10周年时,他写下一首诗:“若无天椅与我便,许作灰泥堪养花。华夏春潮九万里,命运感激有晚霞。”
最近这些年,陆大道组织起草了不少咨询性材料。当城镇化一度出现冒进态势时,他提出城镇化方针需要做重大调整;当业界讨论我国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问题时,他认为“胡焕庸线”的稳定性将长期存在;当科研成果出现唯SCI评价导向时,他又指出“论文挂帅”对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他用力对抗着病痛,更用力对抗着那些他眼中的“不合理”。
“每次看到老先生在学术上仗义执言,我都感到很震撼。”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说,在学术会议上,陆大道经常会提出尖锐的问题,有时会让人难堪,但事后往往证明他的眼光独到。曾刚劝陆大道,说话不用那么直,可以更“艺术”一些,但陆大道不理解:“总要有人站起来说真话,对不对?”
“陆先生爱事业爱到疯狂。”曾刚这样形容,“为了真理,他可以燃烧自己。”
对于学术研究,陆大道总是兢兢业业。在那次采访后,陆大道特意给记者发来了他最新撰写的《城市群与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认识》,他评价长三角一体化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与成就,同时建议应因地制宜,不要搞太高级的生态风景、水景,不要脱离实际。
“我看上海和苏州的轨道交通连通了,能不能做到我从这边地铁出来,立刻可以换乘那边的地铁,无缝衔接?”无法去现场感受交通换乘的陆大道问了记者一个问题。
“不要各自为政,要跨越体制的壁垒。”陆大道给出的建议,依然一针见血。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