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樊锦诗:研究敦煌60年 再捐千万保护莫高窟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会,让“敦煌的女儿”樊锦诗再次走入公众视线。7月10日,樊锦诗从事敦煌文物工作60年座谈会在甘肃敦煌举行。
“先生择一事终一生,视莫高窟的安危如生命,60年来,时时刻刻想着莫高窟、惦记着莫高窟、守护着莫高窟,谱写了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平凡与伟大。”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解冰说,樊锦诗是我国文物行业的一面旗帜,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63年,樊锦诗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同年来到敦煌研究院工作。60年间,她全身心投入敦煌文物保护事业,在敦煌石窟考古和文化遗产管理方面取得了重大学术成就,同时,率领莫高窟研究人员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有效管理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促使敦煌石窟保护从抢救性阶段迈向科学保护新阶段。如今,敦煌莫高窟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方面的有效科学探索,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肯定和评价。
近年来,樊锦诗被党和国家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改革先锋”等荣誉称号。“这些殊荣远远超出对我个人的表彰,荣誉应该属于敦煌研究院、属于甘肃省、属于中国文物界。”樊锦诗在当天的发言中说。
总结以往工作,樊锦诗有3方面感受:一是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二是文物工作要与时代同行,一方面做文明的交流互鉴,另一方面坚持引入国际先进理念、技术和管理。三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既需要青灯黄卷,也需要科学精神。
“敦煌文物保护利用弘扬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也是‘永久’的事业。”樊锦诗说,“希望新一代的莫高窟人,更加自觉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勇做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创新者,让莫高精神代代相传。”
当天的会上,发布了《樊锦诗文集》出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国际381323编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樊锦诗星”的消息,还宣布“樊锦诗基金”成立,继向北京大学捐资1000万元支持敦煌学研究后,樊锦诗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资1000万元,用于支持敦煌文物事业发展。
“樊锦诗先生60年间积淀和积累的丰硕研究成果、科学保护理念、丰富实践经验,不仅是持续发展好敦煌文物事业的宝贵财富,也影响和引领着整个文物行业的发展。”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说,《樊锦诗文集》的出版,既是对敦煌文物事业不凡发展历程的回顾,也将启迪后学,持续推动国家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道路。
苏伯民这样解读被命名为“樊锦诗星”的小行星的381323编号:“(19)38年出生的江南女子,一辈子用心守护敦煌石窟,继常书鸿、段文杰之后担任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横跨自然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3个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介绍,20世纪90年代,在樊锦诗的推动下,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成立,为助力敦煌文物事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樊锦诗又将所获“吕志和-正能量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和多年积蓄共2000万元悉数捐出,一半捐赠给母校北京大学,一半捐赠给敦煌研究院,用于敦煌文物事业发展和急需人才培养。
“樊锦诗先生用一生的痴守,诠释了她这一代人为国家担负使命、接续奋斗的家国情怀,也诠释了一名文物工作者应有的精气神。她曾彷徨过、后悔过、犹豫过,但最终还是坚守在漫天黄沙的敦煌,‘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为千年壁画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世界看到属于中国的颜色。”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说,将永远传承弘扬“莫高精神”,把守护莫高窟这根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讲好敦煌故事,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中国青年报敦煌7月10日电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