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原标题:村医“顶班”6年不走了(主题)

——武汉西南端汉江村卫生室医生刘志强的村医档案(副题)

长江日报记者罗兰 胡慧 张越

每天清晨5时起床张罗,做好一模一样的两份饭菜,一份作为早餐,另一份打包当午餐。7时从城区纱帽街出发,行程40余公里,路过城镇、横跨高速、走进田间……村医刘志强带着做护士的妻子万会,驱车来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江村卫生室。

汉江村位于武汉西南端。在武汉市19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移民安置村中,汉江村是规模最大的移民村。早些年,因为汉江村地处偏远,移民的方言不易听懂,几乎没有人愿意来当村医。时任街道卫生院院长觉得找刘志强来“顶班”让人放心,一个电话打过去:“就顶两三个月,等我把人找到就换你回来。”没想到,这一干就是6年。这个被村民认定“眼中有真诚,口中有关切,手上有技术,心里有病人”的朴实汉子,在此默默书写着中华大地最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村医档案”。

时间档案

2022年上级特批“休息”,仍上班345天

2023年5月8日,周一。早上7时40分,刘志强、万会夫妇到达汉江村。

汉江村卫生室就在村中心广场、村委会隔壁。几位起得早的大爷大妈一边溜达,一边等候,看到刘医生夫妇来了眼前一亮。

很快,万会进工作间擦拭消毒,刘志强赶紧烧开水。三个保温杯,一杯冲泡绿茶,一杯是前一天备好的凉白开,两杯冷热一起兑到一个更大的杯子里,刘志强“咕嘟”“咕嘟”喝下去,整个上午,他几乎不会再有时间喝水或上厕所。

“刘医生,我头晕得很……”这一天,第一位找他看病的是独居的王爷爷,他跟刘志强絮叨着,诉说病痛和委屈,就像见到大人的孩子。

第二位找他看病的是一个5岁男孩,由奶奶焦急地带来。刘医生蹲下身子,先捂了捂听诊器,再贴到孩子胸前凝神细听。“肺部哮鸣音比昨天好一些了,今天再巩固一针。”正在输液区忙活的万会快步出来,默契地接过处方单,回药房准备。

一名受伤小伙坐着轮椅来换药,另一名腿部被烫伤的渔民大爷喊着疼……上午10时不到,两间诊室20多个座位几乎坐满,刘志强和万会忙个不停。

中午12时,只剩几位仍在输液的老人。万会独自到楼上休息室,插上蒸锅热饭菜。米饭、莴苣、土豆丝、莴苣叶,他们早已习惯“一样的饭菜连吃两顿”。

快到下午1时了,换刘志强上楼吃。虽然在同一间卫生室工作多年,但夫妻俩从没有一起吃过午饭,刘志强说:“诊室必须有人守着,要让乡亲们随时望得见人。”

也正是因为随时望得见人,村民们遇到急症都放心前来。去年11月的一天中午,一辆面包车冲过来:“刘医生,快点快点,被蜂子蜇了,人不行了。”刘志强奔过去,只见车上一个小伙子已昏迷,两只脚松垂着……刘志强跳到车上,掀开小伙的衣服,发现全身成片的斑丘疹。刘志强迅速为小伙注射一组过敏性休克急救药物。虽进行了紧急处理,刘志强还是担心患者病情加重出现令人窒息的喉头水肿,他嘱咐家属立刻将小伙送到约9公里外的上级医院——湘口街卫生院。

“刘医生,我就是涂刚!”第二天,这位小伙好端端地站到了刘志强面前。27岁的涂刚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一家人在附近种草莓。事发当天,他把蜂箱搬到大棚里授粉,结果被蜜蜂蜇伤,一头倒在田里。涂刚的妻子逢人便说:“要不是刘医生,我家就塌天了!”

今年是刘志强夫妻来汉江村第六个年头。打一开始,卫生室就实行24小时应诊,白天开门,夜晚刘医生睡在楼上,敲门便应,有电话就出诊。

2020年,因新冠疫情,村卫生室进入应急状态,承担核酸采样、对接转运、照顾常规病人的重任。湘口街卫生院考虑到已配备救护车,决定2021年起卫生室不再安排值夜班,村民发生急症直接打120。但是,这一年汉江村卫生室365天开诊,一天也没关门。

汉江村村民习惯出早工。抗疫期间,全区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为配合村民的出工时间,夫妻俩凌晨3时就从家里出发,5时开始核酸采样,平均一天采集咽拭子800人份。“刘医生、万护士太累了!”2022年,夫妻俩接受上级建议,只要双休日没有核酸采样任务就休息。这一年,他俩休息了20天,村卫生室开诊345天。

今年以来,夫妻俩还是放弃了休息,双休日卫生室接诊半天,直到看完当天最后一位患者才下班。

刘志强的手机号20多年没换,村里每家每户都收到过他的名片,他的通讯录和微信里存着1000多位汉江村以及周边村民的电话。不管有多晚,不管是电话铃响还是微信“叮咚”,刘志强都会立即回答村民的疑问,指导转诊,随时进入上班状态。如果不是因为女儿在纱帽街读高三,夫妻俩恨不得就住在汉江村,刘志强说:“回到家,心里还是放不下。”

病患档案

啥病都看,2022年门诊量1.2万人次

今年3月,村民李仁平来卫生室说头晕。“高压270(mmhg),低压160(mmhg)。”量完血压,刘志强心里一惊,他边用药应急,边催促李仁平赶紧去大医院。“我就是喝了点酒。”李仁平不肯去。刘志强一边电话通知李仁平的妻子,一边找村委会想办法。村支书王波当即联系救护车将李仁平送到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诊断书上写着: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时可能出现呼吸、心跳骤停……这一诊断证实了刘志强果断处置的必要性。

李仁平又被紧急转诊到一家三甲医院,仍告病危,医生说他“极有可能下不了手术台”。李仁平曾因骨癌高位截肢,家属更加不敢冒险,于是选择保守治疗,把刘志强请来。刘志强琢磨药方、上门输液。一个月下来,李仁平竟慢慢好起来,血压控制住了,因视神经受压迫而模糊的视力也改善不少。

汉江村在册村民422户、1750人,加上周边老社区居民、仙桃来汉务农村民,人就更多。“虽说老龄人口居多,但‘内外妇儿’啥病都可能遇到,总不能村民来了往外推吧!”刘志强说,“村医应该是全科医生,要有首诊能力。小病留下来治好,大病指个方向,急病快速处理协助送大医院,慢病就要进行长期管理。”

据统计,2022年村卫生室门诊量1.2万人次,高峰时期日接诊八九十人。刘志强说:“这里离大医院远,村民第一个能依靠的就是卫生室。”他看过的患者,有8个月的婴儿,也有93岁的老人。

七旬村民肖爷爷突发心源性休克,意识陷入模糊,刘医生给老人用上救心药,按压穴位,硬是在120到达之前让他基本清醒。一个1岁多的孩子高温惊厥,口吐白沫全身抽搐,他紧急处理后马上送湘口街卫生院,孩子很快恢复。一位女村民持续头痛,去大医院查不出原因,血压正常,CT也没问题,于是又回到村卫生室找刘志强。刘志强反复琢磨,一缕缕拨开她的头发观察头皮,最终在头顶处发现几个小红点,“这是带状疱疹”。查到病因,对症用药,女村民很快痊愈。有位妇女腹痛难忍,来到卫生室求助。刘志强按压其下腹麦氏点,发现有压痛,怀疑是阑尾炎,指导她尽快去上级医院。术后,医生告诉该妇女:“如果再晚来一点,阑尾穿了孔,就得动大手术了。”

村卫生室设备简易,更没有化验条件,这反而磨炼了刘志强的手和眼。他熟练掌握并不断精进“视触叩听”基本功,把医生的观察力、感知力、判断力发挥到极致,自我总结形成宝贵经验。

查体辨析阑尾炎、肠梗阻,他一查一个准;农村相对多见的农药解毒、中暑抢救,他静心专攻;家长最揪心的婴幼儿头皮针注射,他反复练就。在村卫生室这方小天地,刘志强让人们看到全科医生的广阔世界。

出诊档案

慢病管理在册108人,一周一见面

去年底,85岁的独居老人唐云贵使用电疗仪时灼伤左脚。起初他没在意,刘医生上门服务时发现他4个脚趾已发黑,赶紧联系老人在市区工作的儿子送医。今年1月,老人做手术截去4个脚趾,回家后伤口迟迟不能愈合。刘志强接手,天天上门换药。面对唐爷爷化脓发臭的伤口,他凑近清洗,不留一处“死角”。现在,唐爷爷的伤口完全愈合。

在汉江村,遇到像唐云贵这样需要上门诊疗的患者,刘志强随叫随到。

村民肖道龙一生吹唢呐,临老患上喉癌,终末期没有合适的医院收治。刘志强、万会轮流上门,一边为老人止痛,一边陪他聊聊天。临终前几天,他俩天天抽时间探望。老人带着宽慰而去,走得安详。

“但愿世间人无病,何妨架上药生尘。”刘志强求学时习得这句古语,铭记在心。他说:“家庭医生是有‘治未病’责任的,病人越来越少,才是我的成功。”

行走在村里,村民们遇到刘医生都会热情地打招呼,这是他“传播健康”的好时机。“肉菜蛋要搭配着吃”“一人一天只能吃多少盐?刚好一啤酒瓶盖”……拉家常间,健康知识不知不觉入脑入心。

在汉江村卫生室,正式签约接受慢病管理的服务对象有108人,建档开展健康咨询服务的有520人。

慢病管理要求是一个季度一回访,刘志强除了定期上门,也劝老人们出来活动,顺便到卫生室免费量个血压、测个血糖。这样一来二去,医患每周都能见上一面。

2017年10月1日,自打来此服务村民的第一天起,刘志强就注意把工作做细,听不懂村民口音就多问几遍,自己讲普通话也会说慢一点。“他们是为国家建设搬的家,我发自内心敬重他们。”

村民们来自湖北十堰郧阳区柳陂镇。2010年,四个自然村的村民分为两批,整体搬迁至新建的汉江村。村民们住的是统一规划的中式庭院,前院养花后院种菜,广场宽阔,果树连片,娱乐、体育活动设施齐全。汉江村卫生室不仅是一个治病的地方,还是一个交流、融合的场所。一些本地居民也经常到村卫生室看病,十堰人与武汉人自然而然地亲近起来。

汉江村的老人们一辈子节俭,大都舍不得掏钱看病,刘志强就帮大家“少花钱治好病”:输液一天,费用通常不过50元;治疗感冒,一个疗程的药费大致控制在一两百元内;100片一瓶的布洛芬、100板一大盒的氨咖黄敏胶囊都是便宜药,他干脆自掏腰包买下来,拆零送给村民。

老书记涂德利回忆:“建村开始,先后来过几个私人承包的村医,但总有些磕磕碰碰。自从有了刘医生,大家都说称心的村医来了。”

个人档案

档案标签:武汉经开区第一个拥有执业医师证书的村医

“当医生说到底是要看好病。”中专毕业的刘志强学医起点并不高,却是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一个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证书、第一个拥有执业医师证书的村医。

刘志强1975年出生,因为母亲长年病弱而立志学医。1993年他从当时的“洪湖卫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1997年回到老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捞子湖村,从实习村医干起,做了26年村医。多年来,刘志强养成习惯,每天复盘当天的行医情况,边复盘,边上网学、查医书学,给自己上“晚课”。

2003年,刘志强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全国统考,第一关技能操作就被刷下来,插管洗胃、清创缝合都不合格。一个中专毕业生,与本科生、研究生同台考试,劣势显而易见:操作呼吸机、穿脱隔离衣、气管插管这些操作一概不会,好些仪器、设备连见都没见过。有人嘲笑他,刘志强不作声,报班学习。他住到卫生室,白天上班,晚上上网课学到深夜十一二点。第二天早上5时就起来,再学3个小时,然后上班。他这样整整坚持了6个月,次年再考,操作技能一次过关,顺利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2015年,他一路过关斩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

30岁那年,他开始学中医,两年获得中医中专文凭。44岁那年,他参加省卫健委全科医生培训,顺利注册全科医生。近年,他又和万会相继通过招聘考试,成为“员额制”村医。

拿到执业医师证后,有亲友找过来,邀请刘志强到自家开的医院,组织上也想调他去街道卫生院,他一一婉拒。反而是一通恳请他到汉江村“顶班”的电话,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从此在汉江村扎根。他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我知道农村人的疾苦,他们就盼着身边有个值得信赖的好医生。”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谁能在“山倒”时第一个送上肩膀?刘志强认为,在农村,这个人应该是有专业能力、能跟村民打成一片的村医。刘志强和万会都是党员,他们觉得自己有这份责任。

在和长江日报记者的交谈中,刘志强不时流露出对这方土地的挚爱。他多次提及这样一幕:“刚到村口,就看到等候在卫生室门口的乡亲们,让人心头一暖,医者的价值感油然而生。”他说:“只要组织和群众需要,我们就一直干下去!”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薛佳玉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