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闫德仁:与黄沙为伴 为大地披绿
内蒙古日报记者 霍晓庆
人退休了,心还扑在治沙事业上。这几天,61岁的内蒙古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原所长闫德仁正忙着为“黄河沿岸流动沙丘综合固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验收做准备。治沙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他想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在刘拐沙头,乌兰布和沙漠直接入侵黄河,每年7000万吨的输沙量,导致黄河河床逐年抬高,严重威胁下游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2020年,闫德仁和团队承接“黄河沿岸流动沙丘综合固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他将自己多年研究、实验、论证的成果——聚乙烯纱网沙障固沙运用到项目中,并在沙障中栽植沙拐枣、花棒、梭梭等沙生植物,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将沙子牢牢固定。
“聚乙烯纱网沙障材料比较轻,运输方便、便于实施机械化作业,且使用寿命长、对环境没有危害,项目实施后,项目区植被覆盖率由不到5%提升到20%,输沙量减少百分之六七十左右,治理效果明显。”闫德仁说,这项技术不仅在阻止乌兰布和沙漠入侵黄河中发挥着作用,也在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等沙地和风蚀沙化草原治理中广泛应用。
内蒙古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3%和23.7%。不少地区的人们饱受风沙之苦。在通辽市出生、长大,闫德仁的印象里,春、冬刮沙尘暴,生态环境恶劣。
1986年,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内蒙古投入治沙事业,一干就是30多年。与黄沙相伴的岁月里,他走遍了内蒙古的沙漠、沙地,带领科研团队开展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与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并依据科研成果,不断总结提炼沙漠治理技术模式。他先后参加或主持国家和内蒙古从“七五”到“十四五”的科技攻关课题,及技术推广项目、国家和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课题4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主持或参加完成的半干旱区沙地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与推广、流动沙地植被重建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固定沙地活化风蚀坑土壤风蚀控制与植被恢复技术等项目,已经广泛应用于治沙实践中,为内蒙古防沙治沙发挥着重要作用。
“防沙治沙不会一蹴而就,也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几代人久久为功持续的努力。”闫德仁说,即使退休了,他也会一直关心治沙事业,努力为治沙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