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临终者提供精神关爱,对亲属进行哀伤辅导,临终关怀志愿者石思玉——(引题)
用爱照亮生命的最后旅程(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人生都会有终点,当有人到站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要心存感激,然后挥手告别。”30岁的临终关怀志愿者石思玉说出这番感悟时,显示出超越年龄的沉稳。
清明节前夕,记者来到石思玉工作的陵园,听她讲述用爱照亮他人生命最后旅程的故事。
“与医护人员不同,我们主要在精神上给予老人关爱,更重要的是用专业知识对家属进行哀伤辅导。”从事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10年间,她先后10次获评重庆慈善总会等机构评选出的优秀志愿者。
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石思玉老家在重庆巫溪上璜镇,高中毕业时,父亲本想让她学医,可她却选择了冷门的现代殡仪技术与管理专业。
“这跟我的外婆有很大关系。”石思玉回忆说,父母常年外出打工,自己是外婆带大的,“最大的遗憾就是外婆去世时,没有跟她说一声‘谢谢’。”
2013年,石思玉来到福寿园集团旗下的南山福座陵园实习,也是从那时开始,她开始接触临终关怀。两年后,石思玉大学毕业,正式加入殡葬行业。
“出于对死亡的忌讳,很多人会有意回避,反而错过了和亲人说再见的机会。”石思玉说,她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和逝者好好告别。
2021年,石思玉经历的一次临终关怀服务让她印象深刻。
一名男士为父亲预定了临终关怀服务,医生下达病危通知后,他心情沉重地打电话给石思玉,询问自己接下来需要做什么。
“你可以去跟父亲好好告别,告诉他,他是一个好父亲,请他放心,你会照顾好母亲,照顾好这个家。”
“可是父亲已经陷入昏迷。”
“没关系,人临终前听觉是最后消失的,你说的他能听到。”
1个小时后,这位男士激动地打电话告诉石思玉:“父亲真的听到了,我看到他的眼角流下了眼泪。”
“去者善终,留者善别。”石思玉说,临终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和逝者道谢、道歉、道爱、道别,这也是之后无法弥补的“仪式”。
2017年,石思玉接触到了一个家庭,80多岁的老父亲已经走到了癌症晚期,医生让家属做好两手准备。
石思玉辅导老人的5个子女合理安排时间,轮流陪伴老人,“临终关怀最重要的就是亲人在身边给予安慰和勇气。”在子女的陪伴和鼓励下,老人奇迹般地挺了过来,一直到2022年才平静地逝去。
“多亏了小石的辅导和鼓励,父亲走得安详、平和。”老人的小儿子对记者说。
有温度地辅导哀伤
石思玉热爱自己的职业,也在学习中摸索成长。
2020年,她参加了第十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重庆选拔赛,并斩获佳绩。这次参赛经历,也让她更加意识到,殡葬行业的服务需要标准化、精细化和专业化。“死亡是每个人都绕不开的,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行业更有温度。”她说。
在提供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时,石思玉也需要对逝者的亲属进行哀伤辅导。
有一次,石思玉在陵园看到了一位20多岁的女孩蹲在角落伤心哭泣。原来,她的父母在一年内相继去世,她一时间难以接受。
石思玉走上前去,抱了抱女孩,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安静地陪伴。当这位女孩离开陵园时,特地找到石思玉,对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个家庭的丈夫中年过世,妻子非常伤心,石思玉有时间就会主动跟这位妻子聊天,“她不敢跟年迈的父母倾诉,更不敢在一双儿女面前表现出悲伤,跟我倾诉一下,心里会舒服一些。”
有一次,这位女士主动向石思玉寻求帮助:“最近儿子总是小心翼翼,女儿也越来越沉默。”
石思玉开导她:“其实孩子远比大人想象中的坚强,或许你可以尝试跟孩子们聊一聊。”
后来,这位女士告诉石思玉,她跟儿女敞开心扉后,3个人抱头痛哭了一场,自那以后,大家都不用再小心翼翼了。
坚持做认为对的事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别人忌讳或避而不及的死亡,是石思玉和同事们工作中接触的日常。
公司会定期进行临终关怀专业培训,鼓励员工加入志愿者队伍,目前有300多名同事和石思玉一起进行临终关怀志愿服务。
“临终关怀的志愿者数量还远远不够。”石思玉告诉记者,目前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主要是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服务人员和慈善机构义工,绝大多数临终关怀机构并没有被纳入国家医疗保障体系。
一组数据更为直观:我国临终关怀的实际覆盖率不足10%,在发达国家或地区,这一比例达到了80%及以上。她期待,能有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建设中来。
刚从事这份职业时,亲戚朋友都说,“小姑娘干这个,估计连找对象都困难。”不过现在,石思玉一家三口过得很幸福。外婆的话一直坚定着她的选择——“不管别个啷个说,你要坚持做认为对的事情。”
“好好告别,让逝者、生者都不留遗憾,不让时间抽走老人在人世间最后的体面。”石思玉一直用心体味着用爱照亮他人生命之旅终点的意义。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