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承炒茶技艺 抓牢直播风口(引题)
90后姐弟唱出一曲“新茶经”(主题)
杭州日报记者 项捷 西湖微融圈 章杭
凌晨3点,在西湖区双浦镇湖埠村的一间炒茶房里,90后姐弟冯晨影和冯晨宇已在铁锅前连续忙碌了9个小时,正加班加点为客户手工炒制西湖龙井茶。
两人手法娴熟,时而用双手快速翻炒,时而将茶叶转滚焖炒,一天能炒制1斤干茶。
湖埠村位于西湖龙井二级产区内,有茶园230多亩。冯家世代在此种茶、制茶,传到姐弟俩已是第五代。
“时代变化快,茶路变宽了,前辈们的老法子玩不转了。” 冯晨影有两个心愿:继续擦亮冯家手工炒制西湖龙井的招牌;和弟弟一起抓住直播风口,让老茶乡不断飘出新茶香。
姐弟俩在炒茶。
传承不泥古,90后姐弟成炒茶能手
尽管学茶时日不久,但有句话时常挂在姐弟俩嘴边,“传承不泥古”。“西湖龙井是我们致富的‘金叶子’,同样是一张文化金名片。” 冯晨影坚持要学传统制茶手艺。
用两只巴掌炒茶的苦,姐弟俩最清楚,200摄氏度的高温把手上烫得都是泡。“这几年回乡做茶的年轻人不少,但少有人肯吃这个苦。”冯晨影说,眼下,全镇能独自完成手工制茶的90后也就5个人,冯家就占了其中两个,姐弟俩均凭借过硬的技艺入选西湖区“茶产业青年岗位能手”。
其实,2017年药学专业毕业的冯晨影一开始并没有回乡的打算,而是在一家医院的药房工作了两年。“短视频和电商普及,对家里生意冲击很大,父辈的路子走不通了。”她不忍父母辛劳一年换来的好茶叶却难寻销路,决心回家扎根茶山,把手艺和生意都传承下去。
几年来,冯晨影跟着父亲苦学,恶补知识,对茶树的生长状态、过程、习性细细研究,也掌握了手工炒制茶叶的基本功。
“引入全自动化生产设备是必要的,既稳定出品质量,也大大提升产能。”冯晨影说,明前头批采摘的西湖龙井茶用机器炒制大约每斤3000元,手工炒制的价格则贵上不少。“机器能拓宽销路,但两只巴掌能擦亮金字招牌。”姐姐的执着和努力,让弟弟成了追随者,并在西湖职业高级中学选择了茶文化专业。
姐弟俩先后完成了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培训、红茶制作高级研究班、茶叶审评和冲泡技艺研修班等一系列技能升级,双双入围西湖区“最美西湖新锐茶人”。
创新不离宗,让网友喝到正宗西湖龙井
最近春茶季,冯晨影经常跑到茶山上架起手机直播。“家里有茶园,直播卖茶是我们这些年轻人的优势。”她的个人抖音号已有十几万的粉丝,“看我直播玩得这么溜,老父亲也放心了。”
除了希望更多网友能喝到地道的西湖龙井外,冯晨影还希望把关于西湖龙井的一切立体地展现给消费者。每天跑茶山、拍春茶采摘、讲手工制茶……比起直播间,她更喜欢走在茶山里,拍摄的素材信手拈来。
生动的画面,有趣的话语,扎实的积累,让网友记住了这位年轻姑娘。“上周做了一场3小时的直播,从采茶、炒茶到泡茶,吸引了5000多人观看。”从做主播开始,线上营收已经超过30万元。此外,她一改茶叶传统的纯色圆罐包装,将本地特色融入产品设计,推出手绘风的盒装小茶礼,深受年轻人的喜爱。“目前,我们的客户中年轻人占比30%,产品包装也要更潮流时尚。”
记者了解到,除了冯家姐弟外,双浦已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新茶人回到家乡投身茶产业,学习“新茶经”,今年还吸引来了全国20多个主播团队。新一代的年轻茶人正为传统的茶行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成为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年轻人思维活跃,在创新和营销上更容易发挥他们的才能。”湖埠村党委委员姚辉说,下一步,村里打算建立合作社,引进全套生产设备负责加工,也配合年轻茶人传播推广和产品创新的新思路。
美丽双浦,正在续写新时代“一片叶子”的共富故事。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