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人物 > 正文

“院士访谈”

原标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

实习记者 孙 瑜

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我建议科普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将科普放在宏观的人文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在科普活动中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宣传普及,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科普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我国首位“太空教师”王亚平委员提出,要多用新方法、新技术,让科普工作从说教式向体验式转变;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孙宝国委员呼吁,加强食品安全与健康科普宣传;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代表建议,加大对博物馆科普教育支持力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周忠和委员建议,积极推动科技界和影视界建立直接联系,科技工作者可结合科学研究经历,为影视界提供创作选题思路和创作素材,为新的科幻IP打造提供参考……

近年来,科普的重要性得到社会广泛认同。2022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发展目标。如何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以科普现代化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科技日报记者就相关问题对长期活跃在科普一线的周忠和院士进行了专访。

科普与多种人文艺术形式结合

记者:近年来,科普越来越受社会关注。根据您的观察和感受,这些年科普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什么变化?

周忠和:科普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出现了不少独具特色的科普品牌,如航天领域的“天宫课堂”;促进乡村振兴、专注农业科技推广的“科技小院”等,还有不少科普自媒体品牌,如“汪品先院士”科普抖音号等。

在上述科普品牌的成功实践中,科普和新媒体技术融合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特征。发微博、发微信公众号文章、做抖音直播等,都是科普的新业态,这些平台也是科普工作者需要适应的新阵地。科普工作者需要跟上传播潮流,用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形式进行科普,在科普过程中多用短视频、图片、音乐,多和科普受众互动。

记者:今年初,《流浪地球2》《三体》等科幻影视剧大热,科幻和人文艺术的交融越来越深入。在您看来,在这样的交融背景下,未来科普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周忠和:不少科学顾问参与了《流浪地球2》《三体》等影视剧的创作,在世界观建构、概念图设计、故事情节科学审核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随着影视界和科技界的深入交流沟通,科学顾问参与科幻影视剧创作的行业规范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科学顾问也将为科幻影视创作提供更多科学支撑,未来科幻影视剧的科学性将进一步加强。

我近期参与录制了北京卫视热播的科学文化教育节目《大先生》。这个节目很有“综艺感”,采用了全程实景走访的制作模式,通过设置悬念、讲故事的方式来传播“理性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随着大科普时代的来临,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边界正在被打破,科学正与文学、艺术联姻,形成更为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寓教于乐,同综艺、脱口秀等各种人文艺术形式相结合是未来科普发展的趋势,科普也将更好地传播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

让更多科研人员做高质量科普

记者: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不少“伪科普”。您认为,好的科普要满足什么标准?

周忠和:在进行科普的时候,科普工作者要尊重基本的科学事实,秉持严谨科学的态度解释问题,“一是一、二是二”,对于不清楚的内容要直言“不清楚”,不能含糊不清、随意拼贴科学知识。当涉及科学预判时,希望大众对科学家有一定包容度,很多时候预判作为参考并不一定绝对准确。

好的科普和电影一样,要“票房口碑双丰收”。具体而言,科普既要严谨又要新潮,还要通俗、有人文精神,优秀经典的科普都是满足这些要求的。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票房很高,又激发了青少年对生命科学的热爱。著名进化生物学家、科普作家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 Gould)撰写的专栏文章后来集结成书出版,很受读者欢迎,使很多人对古生物学及进化产生兴趣。

科学知识是科普的骨架,而人文精神是科普的“灵魂”。现在我国科普大部分能做到新潮、通俗,但在人文内涵、人文素养方面还比较欠缺。我建议科普工作者不断加强自身人文素养,将科普放在宏观的人文历史环境中进行阐释,在科普活动中更加重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的宣传普及,让科普更加生动有趣、更加有吸引力。

记者:您对于鼓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有何建议?

周忠和:其实,科普是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承担的社会责任。科研和科普工作都需要花费科研人员的时间、精力,我自己在科普工作上投入了较多时间,有时也会纠结“要不要花费那么多时间”这个问题。因此,这需要做好平衡。同时,科普工作也需要国家从体制机制层面出台激励政策,改变很多教育理念,鼓励科研人员拿出更多的资源和时间来支持科普工作,让科普成为“分内事”。未来我会一直坚持科普,也会更加灵活高效地从事科普工作。

在形成大科普格局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无疑具有显著的导向和牵引作用。俗话说,干部带好头,群众有劲头。科研机构的领导,特别是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院士们,可以带头做一些科普工作,加强科普与科研结合,为开展科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以此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

同时,我认为社会舆论环境,尤其是科学共同体内部,需要认可科普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能随意乱扣“做科普不务正业”的帽子。舆论环境的认可和重视,能够减轻一些科研人员参与科普活动的心理负担,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科普这一社会责任。

准确理解和把握“同等重要”

记者:您如何理解“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周忠和:首先,“同等重要”不能狭隘地理解成需要给“一样的经费投入”。它是一种定性的价值比喻,即将科普看得同科技创新一样重要。科普与全民科学素质、科学教育水平息息相关,科普工作质效提升,有利于国家创新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也将促进科技创新持续发力。

实现科普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我认为要从顶层设计上给予科普经费支持,并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精心部署。同时,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履行科普行政管理责任,各类媒体要发挥传播渠道重要作用,全社会要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氛围。目前,科普法正在修订,系列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望为新时代的科普工作保驾护航。

记者: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城乡之间还呈现明显的不均衡问题。如何推动乡村科普事业发展?

周忠和:科学教师是乡村青少年科学梦想的启蒙者和引路人,也是乡村科普的重要力量。乡村学校对专业科学教师的需求很迫切,我希望有关部门落实《关于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通知》等政策,加强乡村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科普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来丰富科学教育内容,如慕课、各媒体上的公开科普讲座等。同时,挖掘当地与附近区域的科普资源,例如,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科普场馆,和当地科技特派员等科技工作者合作开展特色主题科普活动。

社会力量在促进科普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公益机构、民营企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一些科学家去乡村地区进行科普活动。出版机构可以向乡村中小学、图书馆赠送一些科普图书。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八项行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在何处?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