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在职场中承担情绪劳动比工作本身还累?
近日,关于“承担情绪劳动比工作本身更累”的看法,在网络上引发讨论。有网友表示,自己工作中的绝大部分压力,并不来源于工作本身,而是源自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情绪内耗。那么,应如何看待职场中的情绪劳动?
观点一
应正视劳动者“隐形付出”
情绪劳动这一概念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被提出,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它通常指的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或满足组织期望,而有意识地管理、调整并展示出特定的情绪状态,为与人沟通、管理情绪付出努力。
如今,这种情绪劳动不仅在服务业中的销售员、服务员等岗位中存在,更广泛地渗透进了各行各业。譬如,在教育领域,教师需要和善、耐心地对待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人格,还要与家长保持交流;在医疗领域,医生和护士不但要冷静、专业地为患者治疗,还要直面患者的痛苦和焦虑,并为患者提供一定心理支持;即使在科技、金融等主要依赖专业技能解决问题的行业,在与客户、领导、同事沟通的诸多情景中,也往往离不开情绪劳动。
可以说,在当今时代,情绪劳动作为劳动者达成职业目标的重要组成,无处不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此付出了实实在在的心力。但是,这些情绪劳动既非直接的工作任务,也无法直接体现在工作考核上,劳动者的这份付出常常是“隐形”的。
即便情绪劳动难以被量化,社会也应该正视职场中情绪劳动的存在,看见、肯定劳动者的这份付出。当有劳动者因情绪劳动而产生倦怠时,能够理解他的感受,而不是认为他“没做什么”抑或是“想得太多了”。
观点二
不应让职场正常沟通成负担
关于情绪劳动,有受访者表示,因为自身比较内向,又比较怕生,所以在初入职场时,思考应该如何与人说话非常耗费精力,回复别人会带来很大心理负担。他告诉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仅不会参与同事之间茶余饭后的闲聊,进行工作对接时也需要做足心理准备,“我刚开始实习的时候,能从早到晚都自己一个人戴着耳机坐在工位上,如果没有人找我,我就不和别人说一句话。”
在这种情况中,虽然劳动者的情绪波动也因职场沟通而起,但对于没有超出正常边界的沟通,劳动者最好放平心态。事实上,如今很多岗位都非常重视劳动者的沟通能力。劳动者积极进行职场沟通,不仅可以提升团队协作能力,避免企业内部由于信息差、信息不准确导致的重复工作和错误,从而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还能通过上司和同事的反馈,对自己的工作表现进行更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劳动者通过良性沟通与同事、上司和客户建立良好关系,既有利于现阶段自身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未来获得更多职业机会。
谈及职场中的人际交往、情绪劳动,不应一味将其视为负担。在合理的边界范畴内,劳动者可以通过逐步锻炼自己的沟通技巧提升沟通效率,让沟通能力成为自己职业生涯的助力。
观点三
情绪劳动也会引发职业疲劳
当今职场中,除了必要的情绪劳动,也有不少劳动者感受到了过多情绪劳动带来的疲惫。无论是在工作场合为他人提供情绪价值,还是消化在工作中因人际交往产生的负面情绪,如果频次过高,都会给劳动者带来困扰。
近来,社交平台上流传着一张饼状图,名字是“一天的工作有多累”。在这张图中,“跟人打交道产生的情绪内耗”的面积,比“完成工作任务付出的努力”的面积大了约5倍。
加重情绪负担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是难打交道的人。有网友表示,面对不懂装懂的客户、脾气暴躁的领导、阴阳怪气的同事,一次次对客户解释、不断接住领导的情绪、与同事长期相处,非常耗费心力,会给自己带来极大情绪负担。
多位受访者表示,无力承受过重的情绪劳动,是自己辞职的重要原因。一位受访者表示,她在上一家企业工作时,因为工作调动,成为组里唯一一个不是由领导自己招进团队的“外人”。虽然自身能力能够胜任工作,但是经常因为领导的区别对待而痛苦,甚至到了早上想到要开始这一天的工作,会焦虑到不断拖延出门上班的时间的地步。后来,找了一份新工作,换了一个新环境,她的心境和工作状态,都豁然开朗。
观点四
重视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
情绪劳动常让劳动者产生压力、困扰。如果由此产生的焦虑、沮丧、愤怒等负面情绪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排解,就可能演化为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劳动者应该及时舒缓情绪压力,重视职场中由情绪劳动引发的心理问题。
企业应关注劳动者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资源,如建立心理健康辅导机制,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化团队精神,营造员工间相互帮助的友好氛围,减少员工的负面情绪;提供合理的工作安排和福利待遇,确保工作环境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减轻员工的工作压力等。
劳动者自身也应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学会平衡工作与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独处时,可以通过培养个人兴趣爱好、进行各式休闲娱乐释放工作压力,提升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也可以与家人、朋友等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减少自己的情绪负担。如果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的相关征兆,应该及时就医。(李美慧)
观点
90后:
关注情绪劳动
背后的问题
情绪劳动不是一个新概念,却在近来引发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背后折射出诸多问题。
一来,相较从前,许多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也更加精细化,对劳动者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譬如,有餐饮企业创新服务模式、狠“卷”服务质量,店内为顾客提供热热闹闹庆祝生日的服务、还会为独自用餐的顾客提供小熊玩偶伴其用餐等,这就需要劳动者付出更多情绪劳动。
二来,随着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普及,如今的劳动者不仅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对心理健康更加上心。关注自身情绪劳动,其实也是当代劳动者正视自己情绪、感受,关注自己心理健康的体现。
三来,劳动者对工作的认知也产生了一定变化。如今,许多劳动者并不仅仅只将工作视为能够获得物质报酬的“饭碗”,而希望能在其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对工作投入更多期待的同时,也希望能保护自身少受“磨损”。
在职场中做好情绪劳动,有利于增强客户满意度、促进团队沟通等。但要注意情绪劳动不过量,以免对自身造成伤害。(李美慧)
70后:
情绪劳动也需要
相应的技能支持
情绪劳动是职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要求员工展现出特定的情绪状态以满足工作的期望。所以,员工需要掌握相应的技能,用人单位也应正视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职场人需要掌握以下两方面的技能:第一,认识到自己在何时何地进行情绪劳动,这是管理情绪的第一步。
其次,是技能培训。学习情绪管理的技巧,如情绪认知、自我调节和压力管理。
笔者认为,用人单位应提供情绪健康的培训和支持,如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更好地应对情绪劳动的挑战。 (记者 徐巍)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