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更好激发县域数字经济活力

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其中提到激发县域数字经济新活力,包括加快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释放涉农数据要素乘数效应,运用数字技术促进农民增收。可见,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将成为推动县域发展的重要动力。

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尤其过去几年,除了部分偏远地区,物流的效率和便捷性进一步提升。但对小用户来说,物流成本依然较高,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此外,不少农村尚没有电商和快递服务站点,服务电商的能力和效率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乡村电商人才,尤其是直播带货人才和电商技术人才短缺,这方面还需要加强培训和人才储备;与电商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标准化、规模生产方面也有待进一步发展。

关于农文旅融合发展,现有的农业观光、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和创业农业等融合发展模式不够均衡,相较于前四种模式而言,创业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有待发展。如何形成有创新性、引领性且能够充分凸显地方特色的发展项目,是一大难点。如何将数字技术更好应用于农文旅融合的过程,多地也处于探索阶段。农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要对现有的单一项目进行整合和挖掘,另一方面需要在县域层面进行统筹规划,既要统筹考虑项目用地、项目特色与项目需求,又要将项目融合的路径和内涵进行充分展示,避免农业、文化和旅游的简单叠加。

释放涉农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需要将数据要素充分应用于农业的多个领域和多个环节。比如,涉农的病虫害数据要素、自然灾害数据可以用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和减少农业的灾害损失;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为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提供保障和监督;数据要素的使用可以不断催生短链农业、众筹农业、共享农业和直播带货等农业新业态,还可以实现智慧种植养殖的可视化与数字化;针对相关数据要素的分析也能够指导并优化涉农行业相关生产要求的优化配置,进而可能形成产业发展的预警机制;数据的共享使用也能够让农业从业者掌握病虫害、气象、产能、需求、加工、物流等方面的信息,提高农业产业的抗风险能力,等等。总体看,这些内容更多是一种理念倡导,部分涉农网络平台企业对相关数据的应用较为深入,但其应用也主要服务于企业的自身发展,数据采集仍有较高难度,不同企业和行业部门采集的数据要素难以实现共享,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还面临较高的成本门槛。因此,建议整合行业部门、涉农企业、销售企业等相关的数据要求,进一步降低数据要素应用的设施设备成本,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数字素养,强化数据流通与共享的引导与支持机制;县域层面,建立涉农大数据中心,为数据要素的生产力释放提供平台和出口。

数字技术,无论是在电商方面的应用,还是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涉农数据要素方面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促进农民增收,服务于共同富裕,但受限于农民的数字素养,他们对数字技术的使用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区域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源于个体认知,另一方面源于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和相关政策支持的差异。主粮产区的农业生产,对数据要素的需求和应用相对较低,而经济作物种植区的需求和应用更为系统深入。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差异制定适用不同产业类型的数字技术应用方案。此外,面向未来,农民生产或是辅助采集涉农数据,也应获得相应收入,即数据生产与采集的收入。数字技术应用于促进农民增收,除了不断提升农业传统业态的质量和抗风险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在县域层面发展农业新业态,将农文旅融合发展与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融合,提升产业发展的统筹层次,让更多农民在传统农业之外获得其他类型的收入,这对于农民增收更具有现实意义。

(邢成举 李鹏蓉,作者分别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和研究生)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内地端午档票房不及预期 寄望新片提振暑期票房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