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一年“薅证”300多本?企业招聘莫要唯证是举

“手上的证书装订起来,比一本教材都厚。”这是一名“薅证族”发布的感慨。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期不少网友晒出自己获得的种种证书,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拿证心得,甚至有人称一年多的时间里拿到345本证书。

一年300多本证书,涉及心理学、法律、医学、新媒体运营等诸多领域,含金量能有多少可想而知。有的证书虽落款为国际知名大学,其实只需看几小时视频就能获得,学到的不过某领域的皮毛;有的证书花钱就能买到,部分机构做销售证书的非法生意,专割考证一族韭菜。年轻人“薅证”,同时也被薅走了时间与金钱,但很难换来入脑入心的知识。

市面上证书五花八门,含金量大多不高,考证人再清楚不过。但随便一搜,“大学四年必考证书”“考证指南”等攻略在各社交平台上热度不减。为何这么多人前赴后继地考证?答案很简单:为求心安,便于求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就业环境下,考证是不少年轻人对抗焦虑、找到就业安全感的渠道,背后多是技多不压身、有备无患的普遍心态。需要承认的现实是,学历、证书等纸面证明仍是招聘方十分看重的因素,部分企业不仅要求应聘者有一技之长,更希望对方是行行拿手的“六边形战士”,求职者有某类证书往往可以加分。

破解考证迷信,求职者找准个人目标、不盲从大流固然重要。但也要看到,在就业市场中,求职方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企业提出的条件,大多只有迎合的份。因此,单方面要求“薅证族”保持理性并不现实,企业招聘不再唯证是举,才是考证降温的原动力。

企业招聘看重证书,是陈旧观念的体现。过去,考证难度大、门槛高,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执证人数有限,证书不仅是能力的证明,也代表积极寻求上进的态度。如今,不少证书水分很大,怎能为能力作证?单一的选人标准经不起推敲,唯证是举说到底还是用人单位的惰性思维使然。

近年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一再瘦身,2021年优化后的目录仅包含72项职业资格。也就是说,从业者能力鉴定不再依赖一纸证书,“比教材都厚”的证书中大多都未经国家认定,企业不必再以“证”选人。招聘人才,企业最看重的应该是应聘者与岗位的适配度,与其要求对方什么都会一点儿,不如实实在在考察求职者应有的必备技能。求职者有无从事某行业的潜力、有无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更为关键的长线优势,招聘哪能仅凭一证判定高下。

热衷“薅证”的年轻人,要克服浮躁心态、减轻焦虑,在考证有奇效的诱惑面前保持冷静。用人单位更应该破除单向思维,多维度考察求职者,别让适配岗位的员工,遗憾地被卡在纸面优秀之外。(实习记者 李霞)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共绘“人才流动地图”,助力城市能级提升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