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书店式文化空间,卖的不只是书

今年,某高端香氛品牌在上海开设社区书店“愚园书室”、以“树”为主题精选书籍,引得市民争相打卡;某新茶饮品牌则在清华大学旁开设“茶饮+阅读”常规营业书屋;而此前,很多国际品牌也曾在国内开设限时书店和报刊亭……这么多商业品牌纷纷打造书店式文化空间,你做好准备了吗?

的确,实体书店在过去总给我们一种难以商业化的印象,即使2014年开始实体书店主打“文化空间”“最美书店”的概念,还是不断有店铺宣布闭店调整。然而一夕之间,这么多品牌却纷纷将眼光投向实体书店作为营销手段,可能还是看到了书店作为文化空间时的价值。

这些商业品牌所打造的书店文化空间,更多承载的是文化沟通、生活方式推介之类的作用。这当然离不开一点——书店是最为大众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是文化的象征。此时书店已不仅仅为了卖书,从书籍选品、室内装潢审美再到空间业态,都在一致地倡导一种生活方式,传递着文化理念。

消费者一旦走进这些实体的书店里,看到的每一本书,读到的每一条标语,感受到的审美氛围,其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而他们再去购买商品也不仅是为了买它的实用价值,更是在为所认可和向往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买单。

这也与当下的新消费文化吻合。就像有时候我们买一杯咖啡,不单是为了喝点提神饮料,更加注重的可能是咖啡包装的高颜值,是高价格、非必要产品自带的奢侈性标签,是追求新奇事物的标新立异,也可能是“早C晚A”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我们越来越注重消费产品背后的其它属性,特别是文化属性,所以品牌也越来越注重文化沟通。

说到文化沟通,那么书店是再适合不过的场所,在书店式的公共空间和社会环境中,消费品的文化意义得以新生,而且变得实体可感、可以接近。可以说,“最美书店”们曾触摸到的“公共文化空间”的想象,虽然单靠卖书和咖啡变现困难,但在文化沟通方面的功能绝对不能小觑。

人们在此处空间中,是想寻找和成为一种共同体,形成对彼此身份认同感的确认,而这一点恰好被商业品牌发掘并利用起来了。

由此,“有书但又不完全是书店”的空间,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为了让人们为文化消费,过去想到的更多是“书店+”,而现在“+书店”却成为了商业探索的新路子,其中不变的是消费者和企业对文化沟通的执念。

当然,快闪式的书店文化空间,也许在某一天就会消失,就像网红挂过的一阵风,但至少让我们看到书店作为商业空间、文化空间,未来在城市中或许可以扮演的角色还有很多。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商业品牌也好,消费者也罢,大家都对书店有一种文化偏执,这种固有的类似“精神故乡”“神圣空间”的想象,还有很大的挖掘价值和兼容空间。(小亢)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智联招聘联合泽平宏观共绘“人才流动地图”,助力城市能级提升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