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马拉松的流行是发展的结果 也将随发展而改变
10月29日,包括北京马拉松在内,全国有近20场马拉松同时进行。七天之后,全国各地又有近20场马拉松开跑。连续两周,有60万人参与了马拉松比赛。实际上,这还仅仅是能参赛的幸运者,报名的人更多。即将举行的上海马拉松,中签率仅为13.7%。明年1月份举行的厦门马拉松,中签率更是低到了5%。
可以不夸张地说,当下,马拉松已经成为中国的群众运动,每个人的朋友圈,都有一个酷爱跑步的人。
马拉松在中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10年,北京马拉松花了5个月时间才能凑满人数。2015年之后,中国马拉松运动开始快速发展。在2019年,中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一共是1828场,平均每天都有3场马拉松。疫情三年,部分赛事被叫停或延期,疫情后,马拉松赛事迎来报复式增长,形成当下一周20场的盛况。
随着参与的人越来越多,马拉松赛事的商业价值也水涨船高。《2017年中国最具赞助价值体育赛事TOP100》榜单显示,北京马拉松在国内的赛事品牌价值已经上升至第三位,仅次于中超和CBA。
赛事背后是相关马拉松经济的活跃。2023年的无锡马拉松吸引了11.5万名选手报名,参赛规模达3.3万人,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交通、旅游及赛事展位销售等经济效益高达1.95亿元。为了进一步扩展马拉松对消费的刺激作用,重庆、北京都依托马拉松举办了消费节、美食节。
也应该看到的是,中国马拉松运动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018年,苏州马拉松中国女选手冲刺阶段被递国旗事件、南宁马拉松拉拽冲线冠军要求合照事件、最近的大连马拉松中国选手冲刺被皮卡拦路事件,都暴露了中国马拉松还需在专业性上提升。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马拉松的兴起,是一个阶段性的现象。
中国马拉松的背后是喜爱长跑的中国人,这是中国人生活水平提升、健康意识发展的结果。练长跑的好处很多,可以减肥、增强心肺功能、减少骨质疏松的风险、提高免疫力。长跑吸引人的魅力,在于长跑能让人身心愉悦。长跑中身体会释放内啡肽。内啡肽因被称为“快乐激素”或者“年轻激素”,它能让人感到欢愉和满足。内啡肽的分泌需要足够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慢跑、游泳、爬山之类的有氧运动至少要持续30分钟,内啡肽的水平才能升上去,然后人就会感到心情舒畅。城市生活压力大,长期坚持跑步,成为一种释放压力、放松自我的方式。
马拉松也需要基本的投入,这与收入水平是相关的。比如,2022年,特步营收129亿元,同比增长近30%,其中,跑鞋正是贡献最大的产品。据尼尔森2020年发布的《中国马拉松人群与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跑者平均每人花费超过1.1万元,其中一大部分花费在了跑步装备上。
所以,总体来说,长跑的天花板高,但门槛不高,一双跑鞋就够了,花个报名费,还能参加国际赛事。当一项运动有了群众基础之后,就会产生额外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通过诸如朋友圈的步数、各种跑步APP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进入这个循环之后,中国的马拉松运动就变得更加流行,甚至声势浩大。
其实能够起到健身、减肥作用的有氧运动,还有很多,比如自行车和游泳。但这些运动的成本更高,不管是对城市公共设施还是个人费用,都是如此。专门的自行车道,比跑步的步道要求高得多,要更宽更长及更多的专业设施。对跑步来说,1公里的步道折返跑就够了;至于游泳,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在家里游、在小区游,游泳馆的费用也不便宜,再加上往返的时间、停车的费用,就更贵了。至于网球、羽毛球等运动,成本与技能门槛也不低。种种因素作用下,锻炼的需求就较多地集中到长跑上。
可以说,马拉松的流行,是中国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提升、健康意识加强、城市环境提升的结果。将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收入进一步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变得更好,其他运动也将越来越具有“群众运动”的广泛性,或许能稀释一些马拉松如今的“人气”。实际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新的趋势早已出现,皮划艇、游泳、自行车、健身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周围。
(刘远举,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专栏作家)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