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老师不敢管学生到底害了谁
媒体调查显示,如今,不少中小学教师受困于来自学生家长的“不实举报”“泛化举报”,而不得不选择少说话、少管事的“佛系”带班模式。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风、师德尤为关键。基于此,我国建立并完善了必要的举报制度,以期对师风师德问题形成有效监督。但举报不是乱告,更不是诬告,如媒体报道的,部分家长把教师施教必要的训导和批评视作“侮辱”,甚至还把开车上下班、上课穿裙子、在校点外卖等作为举报的理由。这显然是对举报制度价值的消解。加之一些自媒体“小作文”煽乎炒作,有教师一不留神就陷入舆论漩涡。凡此种种,令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失衡。过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学生站着,教师跪着”,老师似乎越来越不敢管学生。
如此困境,如何破局?今年8月,教育部明确表示,要对教师的不实举报及时澄清,公开正名;对恶意歪曲事实,诽谤诋毁教师的蹭流量行为坚决回击,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为如何保护教师的正当权益提供了基本遵循。一事当前,学校绝不能“和稀泥”,为干事者撑腰本身就是对歪风的有力回击。
对广大家长来说,固然孩子是家里的“金疙瘩”,但上学受教育绝不是在享受某种“服务”。站在“享受优质服务”的立场去挑剔教师、品头论足,本身也是对这份职业的不尊重。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学校与家庭实际上是盟友,只有协作互动带来良好的协同互信,孩子的未来才能得到保证。
除了教育的参与者各司其职,教师的管理行为也离不开制度性的保护。管理,既有鼓励,也需要惩戒。“学海无涯苦作舟”,所谓“快乐学习”更多是某种朴素的期待,对不好好学习、不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予以必要的惩戒,本身也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2021年3月,《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实施,教育惩戒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实现了明确,惩戒不是体罚,不能动不动就罚站、踢打、扇耳光,惩戒行为的严厉程度与学生的违纪程度必须是一致的。但这一点无法量化,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也常常出现教师和家长教育理念不同,双方各执一词的情况。因此,要让“戒尺”回到教师手上,既需要各地、各学校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完善、健全教育惩戒的实施、监管和救济机制,也需要做好宣传普及、教育培训,让师生和家长都了然于心,最终兑现制度善意。
“三尺讲台,关系未来。”良好的教育生态是个系统工程,各方互相理解、达成共识,才能让教师们放下包袱,对孩子尽心尽责、一路护航。(鲍南)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