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勇于“为实验室的冷板凳而活”
近来,2023年诺贝尔奖陆续公布。因为科研经历尤其“跌宕起伏”,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塔琳·考里科受到很多人关注。有媒体称她“为实验室的冷板凳而活”。搞科学研究,往往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她的丈夫则说:“妻子并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享受乐趣。”
报道中有一段描述特别打动人:因研究方向不被大部分科学家看好,她一次又一次地申请研究经费,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还被降级降薪。但无论多艰难,她始终没有放弃mRNA(信使核糖核酸)研究。“冷板凳”坐了40年,她终于收获成功的喜悦,和“老搭档”德鲁·韦斯曼分享了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分享获奖心得时,她鼓励听众:遇到困难不要轻言放弃!
有一种现象:不少原创探索项目屡屡遭遇非共识。这类项目创新性极强,但理论和方法往往具有非常规性,技术路线或预期成果都具有高度不确定性,故而不大容易得到专家同行认可,也因此很难获得资助。然而,许多重大发现和突破正是来自非共识项目。有鉴于此,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说:“只有极少数人把大多数人的观点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走。”不过,这个过程异常艰辛。如果以待遇等外在利益主导科研,很容易由动摇而放弃。以兴趣和价值主导科研,方能“千磨万击还坚劲”。从这个视角看,创新高度有多高,在很大程度上就要看是否有勇气“为实验室的冷板凳而活”。
半个世纪前,全球通讯业遇到难题:原有无线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通讯需求。经过多年反复实验论证,华裔物理学家高锟提出了光纤概念,并开始寻找厂商制造光纤。然而,反馈几乎都是“根本不可能”。数年之后,玻璃业巨头康宁公司终于认识到光纤价值并启动了研发。如今,“只要你上网,你就用上了光纤”。2009年,高锟因光纤方面突破性成就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又启示我们,无论是机构还是资本,对非共识性项目都应“先察而勿先否”。争议面前习惯于用争鸣求共鸣,既看到高风险又看到高回报,“为实验室的冷板凳而活”就能早些释放出巨大能量。
有专家总结出诺奖精神的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精神,即逻辑理性、观察实验、质疑证伪、自由探索自然和宇宙奥秘;二是工程精神,即将科学发现和发明转化为新产品或新服务,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三是服务精神,即献身科学,造福人类。无疑,践行诺奖精神最需要勇于“为实验室的冷板凳而活”。同时,也最需要为非共识性项目营造宽容环境,助推更多科研人“把冷板凳坐热”。(刘根生)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