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有了国标字库,如何让生僻字不再“隐身”
“我中考高考的准考证都打不出第三个字。”“我以前的银行卡都是用拼音跟各种符号办理的。”“各大医院挂号系统用的字库不同,有时只能去线下窗口挂号。”姓氏、名字中有个生僻字,在生活中会遇到多少麻烦?在一个“姓名生僻字交流群”里,群友们打开了话匣子,迫不及待地倾诉着。
在信息化时代,实名认证和网上办事给人们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对于名字带有生僻字的人来说,却面临不少困扰:无法输入、识别和显示姓名,给工作生活造成了不少麻烦。
《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然而,由于生僻字的问题,这一权利并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字时代的“书同文”,是服务型政府和数字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对汉字的规范收录也在不断完善。今年8月,国家正式实施强制性国家标准《信息技术中文编码字符集》。这项标准不仅收录《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汉字,还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在内的共计88115个汉字。落实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不仅为汉字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信息处理提供支撑,有效促进文字在各行业信息系统中互联互通,也为人名、地名生僻字赋予统一的国家标准编码,为生僻字的治理工作提供关键依据,在满足群众办事需求的同时减轻服务机构的负担,让技术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众。
按理说,既然有了更全面的标准和更强大的字库,在“互联网+”时代,生僻字问题即可迎刃而解。但应该看到,许多服务系统此前采用的是不规范的编码形式,或与国家强制性标准规定的汉字编码系统不同,无法通过现有的输入法输入,或包含的汉字数较少,不能满足当前需求。让“过气”的文字编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推广新的标准和技术,引导各行业和组织逐步采用统一的字库,避免使用不规范的编码形式,是确保正常输入、识别和显示生僻字的当务之急。在这方面,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和指导,推动相关服务系统的升级和改进,加快根除不合标文字编码的“后遗症”。
当然,新国标仍不能覆盖所有生僻汉字,生僻字“数字化”之路途任重道远。解决生僻字问题,不能仅将其视作技术问题,更应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文化意识。只有输入法、字库、硬件厂商、应用软件乃至操作系统等各方形成合力,打通从输入到输出的链条,才能推动汉字全面信息化,避免产生文化“断层”。
每个汉字都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它们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在数字时代,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汉字流失,也不能让它们成为融入数字社会的绊脚石。相反,应该让每个人都能够自信大方地展示姓名中的汉字之美。期待推进生僻字使用的步伐不断加快,让人们毫无顾虑地使用生僻字处理各种事务,无需担心被某项服务拒之门外,也无需额外付出时间和精力来解决这一问题。(孔德淇)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