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延续乡土建筑的生命力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地坑院是一种典型的下沉式乡土建筑,利用地下空间营造出冬暖夏凉的室内环境。作为黄土高原地区曾经的宜居建筑,地坑院承载了一整套既定历史和环境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其中,河南三门峡陕州区的地坑院分布数量较多,尤具典型性。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充分挖掘其营建智慧和承载的乡村记忆,并优化建筑性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引发了各方的关注。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是自然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地区。分布于黄土塬上的地坑院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对黄土高原的环境适应,蕴含着中华先民丰富的人居智慧。地坑院营造技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庙上村地坑院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近年来,北京大学团队持续展开对地坑院的实地研究,聚焦文化遗产价值传承与城乡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过去20余年里,陕州区曲村已有超过2/3的村民从地坑院搬迁到地上的楼房中。尽管有相关的修缮补助,但多数人更愿意搬到地面以享有便捷的生活方式。长期在地坑院中生活的多为上了年岁的老人,他们的坚守依托其经年累月形成的生活习惯。这个过程中,地坑院面临着坍塌、弃置等诸多问题。如何重拾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变得非常紧迫。

应该看到,地坑院提供了别具一格的人文景观体验。近年来人们对地坑院的关注,逐渐从建筑单体拓展至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维度,从综合视角探索其发展途径。以陕州区曲村为例,政府专项拨款用于地坑院及其周边环境的提升,并发动村委会和当地旅游协会在地坑院的更新利用中发挥带领作用。可喜的是,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备和地坑院在外界美誉度的传播,不少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选择回乡,在政府的帮助下,精心修缮地坑院,创业经营民宿。村民直言,如果没有基础水管的铺设,按照传统的方式只能人工将生活污水挑上地面,仅这一点就会打消他们回乡的念头。

地坑院作为中国传统民居中独具特色的乡土建筑之一,是黄河流域“人—水关系”长期适应的实物见证,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文化遗产的精彩篇章。我们应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角度,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视角,理解流域人居环境及其乡土建筑的人文价值和现实需求,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流域文化遗产。

(汪芳,作者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浙江松阳古市交警中队打好“组合拳” 护好“共富路”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