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夜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居等大宗消费,推动体育休闲、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其中,“夜经济”作为服务消费的重要形式,不仅丰富了城市生活,也带动了文化和旅游市场的复苏,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的作用越来越大。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60%以上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销售额的50%,夜间已成为消费的“黄金时段”。为此,多地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建设更加完备的基础设施,营造多样化的消费场景,鼓励夜间餐饮、运动、文化娱乐等活动,丰富市民夜间生活,持续激发消费潜能。
“夜经济”作为当代一种特殊的经济状态,有着其自身的特色。我国“夜经济”从供给端看,还存在同质化、低水平建设的情况;从需求端来看,一些制约夜间消费潜力的隐忧依然存在。发展“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更好满足群众个性化、多层次、品质化的夜间消费需求,需要以优质供给和良好服务提高居民夜间消费的便利度、活跃度和安全性。
“夜经济”不是“熬夜经济”。“夜经济”消费的是金钱也是时间。“夜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效率提高、休闲时间增加的产物,是休息日消费方式的纵深化。综合国内外统计数据看,各国“夜经济”高峰总体上与周末、节假日高度重合,围绕休息日“夜经济”投入产出比最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夜经济”更多是一种“休闲经济”,而不是“熬夜经济”。
“夜经济”不是简单等同于传统的夜市,而是一种基于时段性划分的经济形态,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传统认知上的夜市,更多是吃饭经济、购物经济;在文化娱乐方面,也多限于影城、KTV,消费结构仍较为单一,同质化问题凸显。一些地方对“夜经济”的理解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发展“夜经济”,无非就是“吃、喝、买”,建设“夜宵一条街”“夜市一条街”等简单夜市形式。这些认识制约着“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难以适应人们的消费需求。“夜经济”实质是一种消费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城市生活的美好体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注重健康养生和精神文化消费。“夜经济”包括了饮食、观光旅游、购物、娱乐、体育健身、阅读学习、艺术欣赏等多元形态。从“夜经济”的社会属性来看,“夜经济”也包括在夜间城市这个公共空间内发生的各种日常活动和社交行为。因此,“夜经济”是从更丰富多元的夜生活场景入手,挖掘更多的夜间经济潜能。
“夜经济”不是为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发展出的一种经济模式。现在的“夜经济”是一种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经济,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是线上线下融合。线上不打烊,线下更多体验型活动配合线上成为“夜经济”的一大新特点;其二是不同业态之间的混搭。如“购物+休闲娱乐”“购物+体育”等,商旅文各种业态的综合发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对多种夜间消费体验的需求。“夜经济”很多内容属于服务范畴,它的发展往往需要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因此,在发展“夜经济”时,首先是立足城市自身情况和当地百姓实际需求,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是为了发展而发展的经济模式。
发展“夜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在第二时空的进一步延伸。“夜经济”能带动购物、餐饮、文化、娱乐、观光、旅游、健身、交通等多行业的发展,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同时“夜经济”还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城市就业压力。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夜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便利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
合理规划建设富有地方特色的“夜经济”集聚区与特色商圈,丰富“夜经济”业态。鼓励关键点街区及商场、超市、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积极促进夜间产品多元化,发展“夜经济区”。在城市老城区、历史街区或者居民较少的独立区域,配备夜间设施,引入歌剧院、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商业性画廊、电影院、酒吧、餐馆等业态,形成较为独立的商业生态。在河流、湖滨、海滨、运河开发水秀、主题光影秀、声光电大型演出等夜游项目,丰富文化、体育、竞技、表演、康养之类的产品,形成夜间经济集群。
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夜生活文化,培育“夜经济”。发展“夜经济”应以打造城市文化为出发点,积极挖掘地方夜生活文化传统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酒文化、灯文化、歌舞文化、竞技文化、养生文化等;扶持夜生活文化传统传承人,培养夜生活文化创意人才,鼓励24小时营业,推动夜间消费平民化,培育“夜经济”市场。
完善公共设施与服务,平衡城市安全与活力。改善夜间照明,延长夜间交通,在夜间出行活跃度较高的商业网点、商务区等处,增加夜班公交线路、加密车次,方便市民出行。对从事“夜经济”的相关从业者,在小吃制作、民间手工艺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从政策上给予扶持,鼓励自主创业,从事“夜经济”经营活动。
建立完善“夜经济”的协同治理机制,防范“夜经济”的消极影响。加强政策引导,合理布局分区,建立居民、游客、政府协同机制,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经济”。制定完整可持续的产业规划,以可操作性和消费人群全覆盖为主要前提,采取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进行。在打造硬件的同时重视软件增值服务,以大数据为手段,精准勾勒出偏好参与夜间经济的人群全画像。同时,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努力升级增值服务。(李政清)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