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新媒介上“读”国学
近来,短视频平台上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学知识的视频引发强烈反响,流量上亿、观者热议,而且参与者的讨论言说层次并不低,颇有可观处。这样的传播实践,意味着国学普及可以走上创新之路。
近代有学人说“国必有学而始立”,国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文化向心力。但也有人认为,国学已经过时,与现代文明和科技手段格格不入。然而,当国学一词指代“中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时,即已蕴含了现代意味和世界眼光。中华文化就是在与时代精神、世界文化的交流对话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的。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而言,知识的传播及赓续与媒介工具紧密相连。文化知识的延传形式历经了“口传—写本—印本—电子媒介”等阶段。中国古代文明曾依赖甲骨、金石、竹帛等材料传承,而造纸术发明、推广以后,柔软和价廉的纸则成为最流行的书写材料。五代时期,开始雕版印刷“九经”,对中国古代知识、学术、思想、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可见,善用新技术新工具,会使知识得到更有效的传播。在文字社会出现之前,口头延传是传递传统的主要方式。在文字较普及的社会,文字认知则占据重要地位。知识类短视频能结合口头传播的生动性和文字认知的明晰性,同时还能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妨以新颖的媒介形态拓宽知识传播场景。
国学是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诚然,它需要学者具有深刻而透彻的了解,但若仅是高头讲章,则会限制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国学研究者既应以学术为志业,也应积极面对广大受众的知识需求和价值追求。对人文学者而言,这体现了一种社会责任,多方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锻炼“大众化”阐释的能力;对视频观看者而言,这使他们得以与业内学者互动,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以前必须登堂入室才能获取的知识,何尝不是一种知识普惠的方式?
当然,借助新的形式和途径普及国学,应注重内容质量,保证知识的准确性和思想的凝练性,并发掘更多的优质创作者。创作者要善于发现有趣而有益的知识话题,积极引导受众对深度阅读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国学普及的质量。让我们借助无远弗届的媒介,使更多人与真正的思想瑰宝相遇。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