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新闻学之争不必站队

2023年高考志愿填报,新闻学成功接替“生化环材”,于滔天舆论中扛下了“天坑专业”的标签。

近日,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因一句“孩子非要报新闻学,一定会把他打晕”的言论引起热议,又在重庆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强指责其“误导公众”“吃着传播饭,砸着传播锅”后达到巅峰。

双方观点各有支持者。有人力挺张雪峰,普通人家的孩子试错机会和成本少,选专业本就应该更慎重。也有人针锋相对称,任何专业都有人抱怨,“听见蝲蝲蛄叫还能不种庄稼了”?

围观当事双方的几轮观点交锋,看似是对“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的激烈探讨,但核心概念早已背道而驰——张雪峰说的更像是生活,而张小强强调的则更多是学科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张雪峰“出身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还是张小强“新闻传播是好专业,也看好其前景”的结论,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不巧的只是,普通人对“生活”问题的探讨欲望,往往要远大于对枯燥学科的探讨。

类似的情况并不罕见。2021年,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为“天坑专业”正名,舆论毁誉参半。2022年,因被指责多是“天坑”专业,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不得不亲自下场回应。那时候,“天坑”的标签还牢牢贴在“生化环材”的身上。

志愿填报“避坑”之所以常说常新,大多会被归结于“有梦想之前,要先填饱肚子”的铁律。选专业似乎成了一件要月亮还是要六便士的单选题,被人为地蒙上了一层梦想和现实不可兼得的凄凉色彩。

不同的时代发展阶段,可能会造就不同的“王者”专业,“天坑”之说也必然随之出现。往前倒推20年,新闻不也经历过所谓的黄金时期吗?我们不能否认当下某些专业直接关联的“钱景”逊色,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全盘否定某个专业的理由。

“天坑”之说之所以盛行,无外乎负面情绪更容易聚焦,也更容易被放大。劝人学医、天打雷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类似调侃不胜枚举,但真论起来,无论是生化环材还是医学法律,也没有哪一个专业真正面临关门危机。

就像学新闻不一定等于做记者,学什么、做什么以及做好什么,从来都不是绝对的因果关系。在兴趣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现实因素无可厚非,但若因所谓的“天坑”之说一叶障目,又多少有些顾此失彼。

既然没有哪种专业、哪种工作能够让所有人满意,不妨凭着本心,所有经历皆是成长,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至于工作,起码是四年之后的事情,那时候的形势之变,谁又说得准呢。

“我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们从来不听我建议。”上个月,面对“给年轻人提建议”的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这句幽默的回应获得满堂喝彩。

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起母亲一开始也不相信他能学好物理的事情,丁肇中说:“一个人在世界上只走一次,我应该照我的兴趣来做。”(杨月涵)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