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端午为文化传承赋能添彩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吟咏着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又一个粽叶飘香的端午节将至。从古至今,端午节都是一个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重要节日,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文化情感、浓厚的家国情怀,也塑造着一个民族的心灵认同。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端午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自然留下了难以计数的有关端午节的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唐代诗人元稹用诗句“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描绘了粽子的形状和味道。“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这是清人李静山《端阳》诗描写的饮雄黄酒的习俗。唐代诗人张建封在《竞渡歌》中写道“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反映端午节龙舟比赛浪遏飞舟的场面。在诗词中品读端午节的万千气象,何尝不是一种丰盈内心的做法呢?
屈原一直是端午的一个凝重符号。遥想2000多年前,悲愤的诗人立于楚江之畔,而后纵身一跃……碧绿的江水,倒映着山峰的影子,象征着屈原的精神永不磨灭。古往今来,端午节都是展现爱国主义的节日,而许多端午习俗的产生,就体现了中华儿女对爱国志士的崇敬,也渗透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情怀。在社会发展多样化、价值追求多元化的今天,我们更应汲取端午节蕴含的爱国主义养分,把爱国主义铸造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引擎。
秉承端午习俗中“天人合一”理念。冯骥才先生曾说,节日要按节日的方式过。毫无疑问,端午节习俗追求形与实的统一。端午节除了通过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动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进而提升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外,一些浓厚的习俗更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赛龙舟、吃粽子,走亲访友、外出游玩,不仅增进了亲情、友情、爱情,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也增强了人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识。(樊树林)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