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知识摆摊让知识变现
毕业季,大理和杭州的一些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法学专业学生上街摆摊,提供付费聊天、咨询服务,引发不少讨论。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出摊的都是文科生,从这个视角观察,很多问题值得思考。
从供需关系来看,文科毕业生数量远远超过市场需求。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届高校毕业生1158万,文科生占比近40%。而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于文科人才的需求却没有同步增长,甚至有所下降,因而,这知识摆摊备受关注。有人将之视为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也有人将其当成就业的过渡地带和缓冲空间。不管哪一种,这些大学生们通过知识摆摊,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识变现,其积极意义不小。
就业意味着要有岗位,但若摆脱这个固式思维,将学科专业知识放在更大的空间去,比如市场,那就多了消费的概念,以供需来探路,未必没有应用场景。心理学专业学生“拙木”用心理咨询摊聊愈、解惑,美学硕士“红豆泥”做摄影+哲学、美学、艺术学咨询,大四法学生郭涛做法律咨询,哲学硕士“热带鱼”的学术摆摊则是哲学咨询、治疗与聊天,四个知识摆摊故事中,“热带鱼”单日最高收入600元,“拙木”聊愈1小时最高200元,“红豆泥”与郭涛刚开始摆摊,第一天仅赚44元。此外,“热带鱼”短短几天便因摆摊认识了许多朋友,包括不少旅居的游客和用四川话为她招揽生意的捡垃圾大爷……这些细节至少说明,文科并非无用之学,很多文科专业的消费需求仍在。
值得欣慰的是,面对求职难,年轻人在积极寻求更多的生存方式,主动开拓应用场景。这个时候,知识储备和创业能力至关重要。无论文科理科,提升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拓宽知识视野,增强专业素养。新闻中提到,“热带鱼”自称摆摊灵感源于她在校旁听的《哲学治疗与咨询》课。这首先说明“热带鱼”很敏锐,她在尝试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解决问题,也懂得关注社会热点和行业动态,了解市场需求与发展趋势。这里隐含一个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学习的东西不可能使用一辈子,而从另一个角度想,应对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形势,大学是否可以对原来的课程做些调整?事实上,教育也不只是职业能力培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赋予学生通用能力——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等。
当然,摆摊肯定解决不了所有学生的就业问题,承载量太有限了。但可以顺此思路去寻找更多承载空间,在诸多产业发展中创造消费需求、创造岗位,特别是文化产业。当哲学可用以聊天和治愈,那么用知识对话的场景就足以走向更广义的文化消费,而当下所欠缺的正是对消费习惯的培养,有了习惯,才有需求、有平台、有路径、有销量。(刘薇)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