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以实招重拳治理高考骗局
一年一度的高考落下帷幕,很快将进入填报志愿环节。既要考得好,也要报得准,广大学子才能如愿进入梦寐以求的学校。填报志愿,是升学择业的关键,容不得半点含糊。
每年这个时期,会有一些考生和家长反映,某些机构或个人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开展志愿填报等方面的指导并收取高额费用,存在政策不准、信息不实甚至诈骗等问题。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高考志愿填报领域存在着安全隐患,相关部门理应提高警惕、强化治理。
围绕高考,骗局与风险不限于志愿填报。“提前查分”“可修改成绩”“补录名额、内部指标”“伪造录取通知书”“冒充军校招生”……最近,相关部门梳理并发布了一些与高考有关的骗局形式,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擦亮眼睛、防范风险。这些花样各异的骗局,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警惕高考骗局的变种,应从考试、查分、招录等各环节入手,但凡涉及到钱财交易行为,都切莫轻听轻信。
高考骗局,犹如顽瘴痼疾,害人不浅。前些年,早就出现过考前散播“试题”、考后查询“分数”及填报“志愿”等一系列骗术。这些所谓的“考题”“分数”“志愿”,无一例外是虚假信息,打着浓重的利益色彩,以高考为幌子,带不明真相的考生和家长“入坑”。这无非是钻了一些空子,比如一些考生和家长投机取巧的心理、分数焦虑的烦恼、不懂专业填报的偏见,等等。因此,让种种骗局无人可骗,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应放平心态,相信高考选拔的公平性、透明性,而不是相信什么“捷径”。
骗局在“升级”,整治骗局背后的乱象应多措并举。尤其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考生的不少信息、数据,很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获取、利用,并以此设置各类陷阱。这意味着,相关部门需要一方面加强源头治理,堵住考生信息泄露的窟窿;另一方面要升级防骗反诈手段,加强信息监管与过滤。同时,面向考生和家长,要广泛宣传和普及高考防骗知识,提升全社会对高考骗局的辨别能力。只有把相关工作做在前面、做到实处,才能形成各个击破的效果,让一些骗局不攻自破。
整治高考骗局,既要做有害信息的“减法”,又要做有益信息的“加法”,而且关键要做“加法”。要看到,高考骗局之所以存在,特别是围绕高考录取编织的骗局,折射出一个现实问题,即广大考生和家长对权威招录信息的渴求。在高校、专业、志愿填报等方面,只有做到权威的信息更容易获取,更清晰明了,更直达考生,那些有害信息才不能“横行霸道”。破解骗局骗人的困境,最省时省力、有力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通过各类渠道和途径,让权威信息占优势、成主流。在这个方面,各高校、各教育主管部门可大展所长、大施所能,在传播各类招录信息中创新方式方法。这也不失为一种对外展示的机会、招生宣介的名片。
高考志愿填报,是立足当前分数的“技术活”,也是面向未来成长的“发展账”。一次选择需要慎重,一辈子的选择则有无限可能。今天,我们应该为广大考生和家长营造健康、安全的招录环境,让他们轻松填报、放心填报;未来,广大考生会带着自己的梦想进入校园,学本领、长知识、增才干,为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让高考的全过程成为“净土”,任重道远,需同心协力加油干。(北岸)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