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高考反诈”理应成为必答题

“分数提前查询!”“修改高考分数!”“院校提前录取!”……随着2023年全国高考顺利落下帷幕,多省已公布高考查分时间,一些诈骗分子也开始蠢蠢欲动,考生和家长切不可大意!

高考诈骗并不稀奇,甚至套路大同小异。如,骗子声称可以提前查询高考成绩,并附有“查询分数”网址链接,但点击链接手机就会被植入木马病毒等;有的称花钱可以更改高考成绩,其实在技术上行不通;有的冒充高校、教育、财政等工作人员发放“国家助学金”“返还义务教育费”或“助学扶助款”,竟然要家长先交报名费,等等。这些套路年年出现,年年有人上当受骗,一方面因当局者迷,另一方面,他们不够了解规则、敬畏规则。

了解规则,既是对官方查分渠道、内网阅卷、国家助学金审核及发放流程等方面的知悉,从技术层面识破骗局,也包括用一般性的常识识别套路。最基本的,作为最重要的全国性选拔考试,公平公正是高考的“生命线”“高压线”,在试卷命制、印刷、运送、阅卷、查询等各流程都有严格管控,岂是花钱就能“走后门”的?从尊重常识出发,考生和家长也该认识到,凡是涉及钱的,还是要多留个心眼。

其实就算自己分辨不出来,打个电话问问班主任,也什么都清楚了。最重要的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有防范意识,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才能避免上当。当然了,也要避免将个人身份证、准考证号、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等个人信息发到社交平台,给骗子提供精准诈骗的资料。今年高考期间,有部门联合设计了“2023全国高考反诈测试卷”,有法院对等候在场外的家长们开展了一场防诈防骗宣传,也有学校把“高考反诈”作为考生的“最后一课”……1291万考生,他们的防骗意识提高一点,上当受骗的人就能少一点,类似措施值得尝试和推广。

再说敬畏规则。新华社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假特权”骗得了人,因为人们担心背后有“真特权”的影子,“曾几何时,一些学校、个人搞‘暗箱操作’,给关系户开‘后门’,让‘自己人’得好处。”严打涉考违法犯罪活动的同时,也要消除部分人相信所谓“暗箱操作”的心理。不过,从有关部门发布的高考预警信息以及典型案例中,也不难看出“后门”走不通也走不远,旁门左道终是歧途,不敬畏规则终会付出代价。(维辰)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薛佳玉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