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打击校园欺凌需精准有力
将垃圾桶倒扣在同学头上算不算欺凌?近日,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发布了2.0版本《中小学生欺凌防治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明确学生欺凌认定的四个要素、五个常见形式和常见领域、八种常见错误观念等,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引。
校园欺凌是不少国家都面临着的难题。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欺凌犯罪有了显著下降,据最高检数据,2021年起诉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案件较2018年下降74.7%。校园暴力和欺凌犯罪大幅下降,但整治校园欺凌不能有丝毫松懈,还需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加强校园欺凌综合治理。
校园欺凌长期以来存在认定难、处理难等问题。上海市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项目拓展组调研发现,对欺凌的认定标准不明确、缺乏权威中立的第三方居中裁定、学校和老师作出的判断家长不认同等影响了校园欺凌治理效率,增加了校园欺凌治理难度,不利于精准整治校园欺凌行为,是校园欺凌治理需要攻克的难点、堵点。
划清“欺凌”与“打闹”的界限,才能防范“误伤”,能让校园欺凌更加无处遁形,让学生知行知止,让教师、家长有明确依据进行处理。为指引各方精准识别欺凌行为,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此次发布的《手册》对此作出了回应,将学生欺凌概念解构成“主体要素”“主观要素”“行为要素”“结果要素”四要素。对学校、教师、家长如何防治学生欺凌、学生如何应对学生欺凌进行了清晰的指导,并将相关法律法规作为附则发布,便于查阅使用。
《手册》还提出,校园作为学生日常活动的场所,应加强学生欺凌的预防和教育,制定相关工作制度,畅通学生欺凌的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的具体流程;对易发生学生欺凌的场所,通过人防和技防等方式重点监管……
打击校园欺凌需要精准有力,也需要进行综合治理。在这方面,《手册》强调了家长、教师等各方的责任,提出吸纳公安、司法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经验与做法,强化了法治副校长参与防治学生欺凌,明确了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社会工作者等各方责任。此外, 向校园暴力精准“亮剑”还需政府、司法、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合力,唯其如此,才能铲除滋生校园欺凌的土壤,共同守护好保护未成年人的“防线”。(戴先任)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