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城市生态空间需要百花齐放
以“融合·共生”为主题的2023年第三届北京森林城市艺术节暨第五届将府公园森林影像艺术季日前开幕,为公众带来自然、空间、人文、艺术的融合体验,让公众在城市生态空间中感受自然之美。
城市生态空间是生态产品供给与城市治理的重要方式与内容,关系着民生福祉与城市健康发展。笔者认为,构建城市生态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链和生态链的延长有利于增强自然景观的观赏性,能够展现自然的生命力。没有野生动物栖息的草坪,通常会很单调,通过种植花卉引来蜜蜂和蝴蝶,则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机与趣味。更为重要的是,各环境要素是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的整体。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有助于提升城市生态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在建设城市生态空间过程中要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系统治理理念。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城市规划、林业、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规划。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城市智慧化改造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海绵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等创建过程。
二是充分发挥本土物种的优势。由本土物种构成的生物链与生态链是大自然充满生机的奥秘所在。要深入开展城市生态系统、物种、遗传资源多样性及相关传统知识的调查评估,建立乡土树种草种名录。研究城市原有物种生态圈层的构筑机理,避免规划设计中的破坏以及外来物种入侵。
三是倡导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着眼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生态保护修复要符合自然规律,突破了以往片面依赖技术手段实施生态治理的认知,提倡依靠自然的力量应对风险挑战。开展城市物种栖息地及水体岸线近自然修复,可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的同时,降低城市生态系统的维护成本。
四是建造城市生态廊道。相比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景观破碎化更为严重。城市规划设计要加强蓝绿空间规划及生态廊道连通性建设,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旅行和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水源和伙伴的路线。例如,使用雨水花园和生态湿地等“软工程”技术解决雨水问题是建造生物走廊的一个好方法,可以让野生动植物远离街道和车辆。(郝亮 胡飞龙)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