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官方微信
百家号
今日头条
搜狐号
大风号
首页 > 评论 > 正文

原标题:特色产品

又到小长假。出门旅游就是吃点、玩点、买点。但是,就拿买旅游纪念品来说,常常是见到时觉得新奇好玩,买回家后就成了鸡肋。很多东西都是“义乌牌”,没啥特色。

再拿吃的来说,有些东西在当地吃吃还蛮可口,真买回家吃就索然无味了。前些天去了趟长沙,在太平街排队买网红臭豆腐,刚油炸出锅,蘸上佐料吃到嘴里那叫一个爽。店里也有卖同款真空包装的,说是带回去开袋即食,昨天拿出来一尝,怎么就吃不出在老街里的味道呢?

记得在广州时,曾到一家著名的鸽子店吃早茶。他们家的鸽子有十几种做法,每一道鸽子菜端上桌时,同桌都会抢着拍照,每人一两块鸽肉吃在嘴里,再配上这家店的特色点心和茶饮,就差惊呼“太好吃了”。毕竟吃不全所有的鸽子,于是就扫码网购了几个品种。但是,回到上海,晚上吃饭时加热了几只鸽子再尝,竟味同嚼蜡。想想也是,那种在早茶店吃鸽子的兴奋已经荡然无存了。用句抖音里的热词,叫“没有那个状态了”。

所谓“特色”,离开了特定的地点、特定的氛围,尤其是特定的文化状态,再好的东西往往也很难让人喜形于色。说到底,人们吃的、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地域特色文化。举个例子。你到上海郊区几个古镇走走,都有卖扎肉的,就是用稻草扎紧,用小火慢炖的红烧肉,做工不复杂但非常好吃。然而,在市区各大熟食店却很难看到有卖扎肉的。为啥?或许就是文化使然。因为扎肉只属于乡村田野,定要在那袅袅炊烟中尝着,才有滋有味,在现代化的大都市里,并没有它们合适的容身之处。

近日,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培育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地方特色食品产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对普通百姓来说,走到哪里吃到哪里,更希望地方特色食品能给我们带来当地的文化故事,让我们的舌尖长久记住地方味道。(王蔚)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编辑:
0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东方甄选官宣入淘开播,淘宝成顶流终点站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