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传统文化也要“年轻化”
最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在传统文化中获得滋养。
禹州“90后”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济慈,在观察和研究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从年轻人的审美视角出发,通过不同釉色的搭配产生更多窑变艺术形式,创新制作出“红霞”釉色;洛阳“90后”畅杨杨熟练掌握传统民俗剪纸技艺,结合青年人审美需求,将其融入肖像、服装、灯具、茶杯等物品,备受年轻人的喜爱;浚县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商丘火神台庙会……各式各样的民俗狂欢中,活跃着很多年轻人的身影,众多网友纷纷到网络平台上发布“种草”帖。
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对传统文化和年轻人或多或少存在误解:一方面认为传统文化都是“高冷范儿”“夫子腔”“古董货”,另一方面认为年轻人喜欢的都是“傻白甜”“雷人风”。这种认知错位,很容易导致传统文化在原有的“小天地”里打转转,阻碍传播与创新。
其实,年轻人生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接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有能力去分辨美与丑。追逐新潮并非年轻人的唯一天性,他们对传统文化也有亲近感,况且,有五千多年历史积淀的中华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不过,如果传统文化抱残守缺、食古不化,就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因此,弘扬传统文化要符合现代传播规律,让“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宠。
在哔哩哔哩的春节晚会“拜年祭”中,《繁华唱遍》《京韵大鼓:复仇者联盟》《万古生香》《横竖撇点折》等节目,就是二次元动漫形象与中国古典诗词、传统戏曲、历史人物的融合。网络上,有博主在复原三星堆黄金面具和权杖的过程中,发现了面具鼻梁的纹路和权杖花纹设计的奥妙;有人在米兰时装周上,用金丝、雀羽、树枝等材料制作中国风饰品,走出国门,惊艳世界……
从河南博物院门口的长龙,到热销的“考古盲盒”,再到广受喜爱的“甲骨文表情包”,事实表明:传统文化不能故步自封、坐吃山空,而是要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互联网时代,弘扬传统文化需要“解锁”更多新玩法,通过“年轻化表达”更深入走进年轻一代。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薪火相传,不断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于怡冉)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