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年举办34次的“山寨作文大赛” 缘何屡禁不止?
近日,一项被指山寨的作文大赛因6年举办34次,引发舆论关注。
近年来,教育部连续公布了通过审核的中小学竞赛清单。今年1月,教育部再次发布提醒: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然而,在相关部门三令五申、严厉打击之下,“黑竞赛”却依然能够持续多年乃至顶风作案。劣迹斑斑的山寨“叶圣陶杯”就是一项典型的“黑竞赛”,曾被多家媒体曝光过问题,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比赛主办方的法定代表人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屡屡被曝光、处罚之下,却能一次次“死灰复燃”,这耐人寻味,也发人深省。
“黑竞赛”屡禁不止的背后,是相关机构在利益驱动下制造的焦虑。名义上是竞赛,骨子里是生意。暗示交钱保获奖、以高收费来显示竞赛级别、夸大宣传“升学助力”等,这样的“黑竞赛”往往充斥着满满的焦虑感,带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这一违规行为不仅扰乱正常竞赛秩序,也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严重破坏教育生态。对此,必须坚决叫停,共同抵制。
家长应擦亮眼睛,避免上当,理性看待参加竞赛的意义和价值,不要盲目报名参赛,要以引导孩子培养兴趣为主,让孩子健康成长。而即便参赛,也要及时查询了解权威、准确的相关信息,防止被“黑竞赛”欺骗。
整治“黑竞赛”,需堵疏结合、多管齐下。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等要加强对学生和家长的引导,拓宽相关政策的宣传渠道,提升其甄别真假的能力。各地各级中小学校也应“站出来”,严格落实“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这一规定,让竞赛与升学彻底“脱钩”,釜底抽薪,让“黑竞赛”失去生存土壤。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源头治理,加强日常监管,对唯利是图的违规竞赛做到露头就打,发现一起整治一起,以法治之力让违法违规者望而却步。
如此,多措并举,合力共为,才能标本兼治,从根本上切断“黑竞赛”的生长链,还教育一片净土。(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胡辉)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