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2月1日电 1月3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旅游绿皮书:2023~2024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以下简称《旅游绿皮书》)。《旅游绿皮书》撰稿人詹雪芳、石美玉指出,当前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三个主要问题。
(一)非遗门类与活化利用的差异非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而旅游则是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可以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非遗涉及十大门类,不同门类的非遗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因此,在融入旅游发展中需要因地制宜,找准各门类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否则容易导致非遗成为旅游的附属商业产品,无法完整表达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甚至为了迎合旅游活动进行不恰当的改编,从而破坏非遗的原真性,对非遗的保护传承产生消极影响。
目前,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等宜产型非遗的活化利用程度相对较高,而民间文学、传统戏剧等非宜产型非遗的活化利用程度相对较低,说明非遗旅游的发展与非遗门类密切相关。具体来看,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其观赏性、体验性和实用性较强,为其活化利用奠定了有利的条件。例如,“景泰蓝”“湘绣”“徽州建筑”等都是享有盛誉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旅游中可展示这些非遗文化符号,让游客近距离欣赏和体验这些瑰宝的精致工艺和绝妙设计,进而引发游客的浓厚兴趣。而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类型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的受众相对较少,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这些文化艺术作品的兴趣程度有所下降。
(二)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不够
随着国家对非遗重视程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非遗与旅游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和业界关注的重要领域。但是,目前非遗与旅游融合的深度还不够。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旅游企业积极推动“非遗+旅游”,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未将非遗列入企业发展战略,只是挑选一些被列入非遗名录的项目进行展示,作为宣传的噱头,并未对其进行科学规划。例如,非遗进景区是非遗旅游发展的一大趋势,但很多景区只是将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展示或者表演的项目,缺乏对非遗项目的深入理解与文化挖掘,导致非遗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旅游企业往往更多关注非遗的商业价值,使非遗的文化价值难以得到全面的挖掘和传播。例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旅游企业通常会邀请传承人入驻,筛选操作简单、体验感强,能够快速见效益的非遗项目展示,而不是把非遗当作长期的文化旅游项目进行开发。从传承人的角度来说,传承人是非遗领域的专家,但他们缺乏对旅游市场的了解,或未能真正认识到旅游对非遗活化利用的重要性,或受自身能力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旅游市场的优势进行非遗资源的开发,导致非遗旅游产品在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除此之外,非遗旅游发展需要政府、传承人、旅游企业、社区等多方主体的共同推动,而这些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也会影响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最后,非遗文化具有内容特殊性,一些非遗项目只能在特定的地区、场合、时间展示,从而限制了其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例如,一些非遗展演需要特定的场地和设备,而这些设备和环境在旅游区域内并不容易获得或再现。
(三)系统性保护与异地开发存在冲突
非遗系统性保护就是把非遗保护视为一个系统,结合非遗所处环境、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功能的整体性来进行保护。而异地开发则是将非遗项目移植到其他地区进行开发和传播。对非遗及孕育、发展的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系统保护,维护和改善非遗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间,保护当地居民及其生活方式,是解决非遗系统保护与异地开发矛盾的关键路径。
第一,非遗是在特定地域、特定自然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非遗的系统性保护需要依赖其所在的本土环境和社会背景。如果将非遗项目引入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异地开发,非遗与原有的整体环境往往会脱节,失去其根基和传承的土壤,使传统文化变味或流失。第二,非遗的异地开发可以促进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扩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但是在异地开发中商业化和功利性倾向普遍严重。非遗的旅游开发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和资源,旅游开发者往往期望通过非遗项目吸引游客并增加盈利,导致非遗项目在开发过程中过度商业化,为了追求经济回报而忽视非遗文化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第三,异地开发还可能导致非遗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非遗的旅游开发需要适应大众旅游的需求,需要大量的非遗产品和服务,从而导致非遗项目的规模化生产和标准化操作,使非遗技艺变得简单化和机械化,严重削弱非遗的个性化特点,使其失去了传统的文化内涵。第四,异地开发也会带来非遗的变异化和表面化。将非遗项目移植到其他地区时,可能会出现对该项目的“再创造”,使其更符合游客的消费需求和审美偏好。这样的开发推动非遗的创新性发展,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创新的度,会导致非遗受到地方文化的冲击,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伍策 一丁)
大视野融媒网(原大视野新闻网)是最富价值的互联网推广平台,致力于打造国内最有影响力的融媒体发布平台。
大视野融媒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大视野融媒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大视野融媒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大视野融媒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dsynews@126.com。
版权声明:大视野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本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7332088晋ICP备20007253号
Copyright © 2016- 大视野新闻网 All Rights Reserved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ISSN 2224-3933 京公网安备:15010502001245